行业核心观点 - 主动权益基金行业正经历从追求规模扩张到主动控制规模的重大转变 [1] - 这一转变是基金公司对历史百亿基金业绩不佳教训的主动规避,也是对“重投资者回报”理念的实际践行 [1] - 基金规模并非越小越好,需在多种因素中寻找合适的规模区间,行业建议单只主动权益基金的规模在30亿至50亿元之间 [7][8] 规模控制的具体方式 - 新发基金普遍通过设定募集上限、提前结募、比例配售等方式控制规模,多只知名基金经理挂帅的基金仅发售一至两天即截止 [1][2] - 截至11月7日,年内成立的43只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偏股混合基金中,有39只募集规模在30亿元以下 [2] - 存量基金亦通过限购控制规模,例如中欧小盘成长基金将规模上限调整为20亿元,永赢基金旗下多只产品设置单日50万元的申购上限 [3] 历史教训与行业反思 - 截至11月7日,共有670只偏股混合基金单位累计净值在1元以下,其中570只(占比超85%)成立于2020年至2022年间 [5] - 这些成立于2020-2022年的基金,尽管近1年取得了近20%的平均回报,但成立以来依然录得逾18%的平均亏损 [5] - 一只2020年6月成立的“成长先锋”基金募集规模达320多亿元,截至11月7日成立以来仍亏损8.92%,规模已不足50亿元,持有人户数大幅下降 [6] 基金规模与业绩的关联性 - 基金规模与业绩存在相关性,规模过小可能导致投资策略无法展开,规模过大则会导致选股难度加大和交易冲击成本上升 [7] - 基金的最佳规模取决于投资策略,例如投资大盘蓝筹股、低换手操作的基金容量较大,而聚焦中小盘、高换手的基金策略容量则受限 [7] - 市场流动性与标的数量是制约基金规模的关键外部因素,在流动性充沛、标的丰富的市场中,基金规模增长空间更广阔 [7] 行业发展的积极变化 - 行业呈现出精细化管理特征,基金公司更注重根据基金经理能力圈和投资策略设定规模上限 [8] - 投研资源更聚焦于布局高景气细分赛道的产业研究,以深度研究支撑超额收益 [8] - “业绩驱动规模”的正向循环逐步形成,推动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价值创造的高质量发展 [8]
从“上”规模到“控”规模,主动权益基金纷纷“瘦身”,“体重”多少最合适?
券商中国·2025-11-09 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