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背景与核心目标 - 证监会和基金业协会于10月31日发布《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指引》及《操作细则》的征求意见稿 [2] - 改革旨在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遏制“基金风格漂移”顽疾,推动行业从“规模竞速”转向“能力竞争” [2] - 新规要求基准充分体现产品定位和投资风格,符合基金合同约定,且基准一经选定不得随意更改 [4] 改革对行业生态的积极影响 - 新规有利于解决行业乱象,如产品风格漂移、“名不副实”、追涨杀跌和业绩大幅波动 [4] - 产品定位将更清晰,改善基金同质化问题,例如行业主题基金需匹配相应行业指数,FOF与“固收+”产品将采用多资产复合基准 [5] - 推动投资行为稳健化,更多基金经理将参考基准投资,注重长期稳定跑赢基准而非追逐短期热点 [5] - 考核机制将根本转型,重心从短期相对收益排名转向锚点更明确的长期超额收益稳定性 [5] - 将促进财富管理行业发展,加快从卖方销售模式转向买方投顾模式 [4] 改革的突破性条款 - 突破性条款集中在四大方面:基准约束、独立监督、薪酬挂钩和销售披露 [7] - 建立全流程内控与问责机制,要求基金管理人覆盖基准选取、监测、评估、纠偏及问责的全流程管控,并由独立于投资部门的机构进行监督 [7] - 将薪酬考核与业绩比较基准刚性挂钩,消除过往基金经理考核更看重全市场排名、忽视基准的弊端 [7] - 强制销售同步展示基准业绩,从源头锚定产品定位,以制衡机制防范违规偏离 [8] 实施挑战与应对思路 - 核心挑战在于投研体系与考核机制转型,需将新薪酬机制嵌入现有体系,并推动基金经理转向严格纪律约束下创造超额收益 [10] - 管理人可能面临短期波动干扰长期考核、部分产品策略与基准精准适配难度大、平衡持有人利益等挑战 [10] - 应对思路包括优化考核体系,采用“长期业绩+基准偏离度”复合指标并拉长周期,以及细化基准适配流程 [10] - 需注意收益感受错位问题,即业绩基准衡量相对收益而部分投资者看重绝对收益,考核指标设计需综合投资者盈利、风险控制等多维度 [11] 业绩比较基准要素库与实施进展 - 基金业协会发布公募基金业绩比较基准要素库,包含一类库(69个指数)和二类库(72个指数),均分为宽基指数、行业主题类指数、策略指数三大类 [13][17] - 新上报产品将从基准库中选择合适指数作为业绩比较基准,率先落实新规要求 [14] - 自2025年5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发布后,基金公司已开始主动调整存量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 [16] - 一类库是监管更鼓励的,或成为市场主流,只有少数产品会考虑二类库 [18] 对基金经理投资行为的影响 - 新规要求基金公司设立独立部门监测投资与基准的偏离,并设置预警阈值,投资决策委员会需定期分析偏离情况 [21] - 基金经理的绩效考核将与长期超越基准的表现紧密挂钩,从考核机制上有效约束投资行为,防范风格漂移 [21][22] - 基金经理必须时刻考虑产品表现和基准的相关性,不能“放飞自我”,基准将成为基金产品的核心表征和策略准绳 [21] 对基金评价体系的影响 - 新规为基金评价确立了标准化、可量化的核心依据,评价将更加精确、客观 [26] - 基金评价机构可通过测算产品相对于基准的行业及风格偏离度来识别是否出现风格漂移 [26] - 后续基金评价将构建以5年以上长周期业绩为核心的评价评奖体系,提高投资者盈亏、业绩比较基准对比情况的指标权重 [27] - 在行业评奖中,业绩比较基准设定是否合理、基金产品相对基准收益水平等将成为核心标准 [27] 对产品管理与投资者体验的优化 - 基金公司应系统性地梳理产品定位,结合长期战略与投研实力校准业绩比较基准,并建立全流程管控机制 [28] - 新规将引导基金产品趋于风格化和透明化,提升产品风格的辨识度,使投资者对基金经理业绩有更客观的评价指标 [20][23] - 业绩比较基准改革将使其从模糊参考提升为筛选与评估基金的“核心标尺”,投资者能更精准掌握基金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 [29]
重磅来了!又要见证历史
中国基金报·2025-11-09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