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VLA技术发展路线 - 短期目标:致力于打造训练的强化闭环,预计2025年底完成搭建,2026年初将展现出良好表现,使车辆具备持续成长的能力[2] - 中期目标:强化闭环完善后,可能在中国市场超越特斯拉,主要优势在于拥有比特斯拉更便利的闭环迭代环境[3] - 长期规划:VLA技术有望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但未来仍需新技术支持[4] - 业务流程变革:VLA结合强化学习不仅是技术变革,更是业务大变革,预计需要1-2年迭代周期,2027年行业将发生重大变化[3] 理想VLA技术实现路径 - 当前限制:由于安全考虑和潜在舆情风险,系统设置了较多安全限制,尚未实现训练的强化闭环[4] - 未来机制:强化闭环系统可自动识别问题(如用户接管、驾驶顿挫、急刹车),自动收集数据并回传进行强化训练,完成迭代后上线[4] - 技术倾向:认为驾驶所需智能程度相对较低[5];业务流程改革完成后,车端算力与模型参数需求不会要求过大[5] - 具体锚点:车端算力1000或2000TOPS,云端模型32B参数,认为将320B模型蒸馏成4B很不合适[6] 理想自动驾驶组织架构调整 - 组织变革:智驾部门调整为11个二级部门,负责人均具备业务背景而非纯管理出身[12] - 部门拆分:原模型算法团队拆分为基础模型部、VLA模型部和模型工程部;原量产研发团队拆分为量产交付部、软件研发部和主动安全部;原数据闭环团队拆分为数据平台部和数据标注部[12] - 管理理念:智驾核心管理者从内部培养,Research/算法研究可从外部引进[12] - 取消封闭开发:因不再是追赶者且收益降低,同时体现员工关怀[12] 理想领导层与团队建设 - 李想参与:2025年2月底提出加快交付VLA,认为模仿学习本质不具备人类智能[11];每月与校招生沟通一次[11] - 团队传承:第一代骨干完成0到1突破后部分离职,目前第三代以詹锟、湛逸飞为主,加上9个二级部门负责人[13] - 领导作用:在资源投入、持续保障以及对AI技术路线的关键判断方面发挥核心作用[13] - 精力分配:50%精力用于日常管理,30%用于中长期战略规划,20%关注技术和业务进展[18] 行业竞争与技术观点 - 对VLA态度:认为友商反对VLA恰恰证明该技术方向的正确性[14] - 技术对标:非常关注FSD V14进展,团队将在美国进行实车体验;认为与Ashok在ICCV 2025演讲理念高度一致[18] - 模型对比:任少卿提到的世界模型与理想VLA模型属同一层级,华为的W Engine类似理想所说的世界模型[18] - 数据挑战:即使有大量数据也无法穷尽所有场景,需要系统具备人类思维推理能力而非简单泛化[18] 资源配置与发展规划 - 算力规划:推理算力与训练算力各占一半较为合理;2024年云端算力达8 EFLOPS,价值约10亿人民币[18] - 模型开发:正在研发42B云端模型,希望参数量不要过大[18] - 芯片策略:自研芯片若单颗效果不佳将采用两颗方案[18] - 团队规模:2023年公司主基调为扩招,但认为团队规模只需比特斯拉稍多即可[18] - 指标预期:2027年可能不再使用MPI指标,因接管率将普遍较低[18]
关于理想VLA未来发展的一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