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外产业叙事:AMD超威半导体的崛起
新财富·2025-11-10 16:04

公司创立与早期发展 - 1969年由杰里·桑德斯等八位仙童半导体前同事创立,最初在创始人起居室办公,后迁至加州圣克拉拉和森尼韦尔的永久办公地点[2] - 早期以"第二供应商"身份进入市场,通过逆向工程和创新改进提供高性价比替代方案,1970年推出首款自主设计产品Am2501逻辑计数器,1971年进军RAM市场推出Am3101[7] - 1972年在美国场外交易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1979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并在马来西亚建立首个海外生产基地[8] - 1976年与英特尔签署专利交叉授权协议,获得x86架构生产授权,共同构建"Wintel"联盟产业生态[8] 技术突破与市场崛起 - 1991年通过逆向工程开发出与Intel 80386完全兼容的Am386处理器,并通过40 MHz时钟频率实现局部性能优势[12] - 1996年推出首款完全自行设计的x86兼容处理器K5,标志着公司具备独立设计处理器能力[13] - 1999年推出划时代K7处理器Athlon(速龙),首次在性能上全面超越Intel旗舰产品Pentium III,使x86处理器市场份额从近13%攀升至2001年的25%[13] - 2000年公司年收入达近50亿美元,较1999年29亿美元增长超60%,得益于Athlon的强劲表现[14] 战略收购与转型挑战 - 2006年以54亿美元收购图形芯片制造商ATI(其中42亿美元为现金支付),使公司成为业界唯一能同时提供CPU、GPU及芯片组的整合平台供应商[17] - 收购导致公司背负25亿美元债务,后续陷入连续7个季度亏损,2008年分拆制造业务成立GlobalFoundries,转型为Fabless模式[18] - 2012年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全年净亏损达12亿美元,背负22亿美元债务,股价跌至历史低点不及2美元[19] 苏姿丰时代的技术复兴 - 2017年推出基于Zen架构的Ryzen锐龙系列处理器,以更多核心数和线程数在多线程应用中超越同价位Intel产品,开启桌面处理器"核心大战"[21] - 同期推出基于Zen架构的EPYC服务器处理器,从2020年起市场份额显著提升,2025年一季度在服务器CPU市场份额升至50%,与英特尔持平[22] - 2023年发布基于Zen 4架构的Ryzen 7000系列处理器,并推出Instinct MI300系列加速卡,采用Chiplet设计集成CPU、GPU和HBM3内存[26] - 2024年公司营收约258亿美元,同比增长14%,毛利约127亿美元,毛利率达49%[2] AI算力市场的战略布局 - 2025年与OpenAI达成战略合作,授予OpenAI可购买最多1.6亿股AMD普通股的认股权证(行权价格0.01美元),若完全行使OpenAI将持有约10%股份[29] - OpenAI计划在未来四年内部署高达6GW的AMD Instinct GPU算力,2026年下半年开始部署首批1GW的MI450系列,相当于千万块级别高性能GPU集群规模[29] - 推出Instinct MI450系列GPU,采用台积电2nm工艺和CDNA 5架构,提供432GB HBM4内存容量及19.6TB/s带宽,其机架级解决方案Helios提供1400TB/s系统级带宽,较英伟达NVL144系统提升近50%[26][27] - 与OpenAI的深度合作将加速ROCm软件平台优化,挑战英伟达CUDA生态垄断地位[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