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何立峰谈新质生产力|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2025-11-11 08:51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系统阐述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实施路径和基本要求,强调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赢得大国竞争主动权的核心战略[5][9] - 新质生产力代表创新主导、技术前沿的生产力形态,其发展将带动产业结构全面升级和社会生产力跃升[6][9] - "十五五"时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阶段,需要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绿色转型等多方面协同推进[5][10] 深刻理解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历史逻辑 -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中创新最活跃、技术最前沿的部分,代表生产力演进方向[6] - 18世纪以来的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三次科技革命均通过新质生产力发展带动社会生产力极大跃升[6] -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新质生产力发展带动整体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6] 理论逻辑 - 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发展生产力,2024年我国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经济活动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8%[7] - 在新能源汽车、第五代移动通信、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等领域已具备国际领先的研发制造能力[7] - 需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7] 现实逻辑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赢得大国博弈战略主动的内在要求[8][9] - 必须加快形成更多标志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和产业创新成果[9] -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传统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9] 深入实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任务举措 强化科技创新 -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特别是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将深刻重塑生产要素组合方式[10] - 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实现更多"从0到1"颠覆性突破[10] - 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链条推动重点领域取得决定性突破[10]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要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11] - 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全方位赋能千行百业[11] -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11]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在绿色转型中孕育生成新质生产力[12] -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12] -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12]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 超大国内市场的规模经济效应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支撑[13] - 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等新型消费[13] - 发挥政府投资带动效应,支持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13] 推动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为了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4] - 加快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等各类人才[14] -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14] 加快形成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 需要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促进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集聚流动[15] -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形成良性循环[15] -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等,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15] 全面把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 坚持全国一盘棋 - 加强顶层设计,统筹重大生产力布局,系统推进各类创新[17]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17] - 防止一哄而上、重复建设,增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整体效能[17] 发挥各地比较优势 - 鼓励各地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合理设定目标[18] - 科技资源丰富地区要选好赛道,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18] - 工业制造业优势地区要加快运用数智、绿色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18] 因业分类施策 - 必须分业施策、有增有减、有进有退,确定重点领域、重点环节[19] - 把准不同行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律,科学谋划发展方向和路径[19] - 加强产业、技术等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打好政策"组合拳"[19] 强化企业主体作用 - 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具有联结科技与产业的内在动力[19] - 发挥国有企业战略支撑作用,中央企业在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上要扛起"国家队"责任[19] - 支持民营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19]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 扩大对外开放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条件,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20] - 持续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提升全球创新要素利用和配置能力[20] - 引导外资更好融入中国的创新和产业生态,与各国共享发展机遇[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