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周期与销量展望 - 中国汽车行业已从成长期迈入成熟期,2010-2023年销量复合增速为4% [1] - 2025年在购置税和地补政策支持下,预计批发销量(含出口)有望超3400万辆,同比增长11%,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和乘用车出口增速预计分别为23%和15% [1] - 2026年新能源购置税优惠力度减弱,预计行业销量整体持平,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增速预计放缓至15% [1] - 行业受宏观经济周期(10年以上)、产业周期(5年以上)和政策周期(1-3年)三重影响 [1] - 长期看,行业销量有望增长至4000-4300万辆/年,较现有基础增长42%-53%,但进入成熟期后年均复合增速预计为极低个位数(约2%) [15] 行业结构性特征 - 特征一:总量红利淡化,销量低增速常态化,2010-2024年销量从1806万辆增长至3143万辆,年均复合增速约4% [11] - 特征二:新旧产能切换,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2019-2024年销量由121万增长至1400万,年均复合增速63%,渗透率由4.68%增长至44.54% [18] - 特征三:汽车电动智能化变革加速,国产整车和零部件面临巨大投资机遇,数据流相关零部件(如传感器、域控制器等)快速迭代 [24] - 当前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为224辆/千人,低于泰国(278辆/千人)等同等发展水平国家,成熟阶段假设可达400辆/千人 [14][49] 产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自主品牌持续崛起,国内市场零售端占有率从2020年的35.66%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3.71% [70][72] - 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0%,达50.12%,其中纯电占比30.99%,插混/增程合计占比19.13% [72] - 价格带分化明显:10万元以下市场自主品牌渗透率超94%,10-20万元主流市场达66%,20万元以上中高端市场自主品牌渗透率快速提升但仍有空间(20-30万元为45.36%,30-50万元为34.17%) [75][77] - 车企竞争格局生变,2025年上半年前五大车企中除一汽大众外均为自主品牌,新势力如理想、小鹏进入销量前20 [83][90] 技术演进与商业模式变革 - 电子电气架构从分布式向域集中再向车辆集中式演进,为L3及以上智能驾驶奠定基础 [25][29] - 整车成本结构变化,汽车电子成本占比预计从2019年的26%上升至2025年的59% [32] - 商业模式从传统4S店转向市中心体验店直营,提升购买便捷性与用户忠诚度 [39] - 产品属性从出行工具向“智能体”演变,汽车成为AI与物理世界交互的重要载体,车企职能向机器人本体参与方拓展 [42][45][47] 品牌化与全球化路径 - 品牌化是反内卷的重要路径,通过细分赛道产品打磨或更高维技术(如智能化)建立壁垒,看好鸿蒙智行、小米汽车等产业链 [2] - 全球化从“出口”转向“出海”,依托海外产能布局、渠道服务体系及新品投放,看好比亚迪等出海龙头车企及优质零部件企业 [2] - 国内零部件企业凭借生产工艺和成本管控优势,跟随客户进行属地化供货(北美、墨西哥、欧洲、东南亚等),开拓增量市场 [2] 智能化与机器人产业机遇 - 智能驾驶是AI重要应用场景,政策支持叠加技术突破(如VLA-世界模型),正从L3级(co-pilot)向L4级(agent)升级,2026年迎来L4元年时刻 [2][69] - 机器人产业遵循“专用场景—跨专用场景—通用场景”落地路径,2026年为国内本体厂商上市元年及特斯拉Gen3机器人量产时刻 [3] - 智能车与机器人供应链高度重合(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车企积累的制造与智能化能力有望向机器人领域迁移 [3][47] - 多家车企布局机器人领域,如比亚迪成立具身智能团队、奇瑞交付墨甲机器人、小鹏IRON机器人计划2026年实现L3初阶量产 [48]
汽车2026年投资策略:品牌化、全球化、智能化,迎接AI浪潮下的产业升级机遇【国信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