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中旭霞

搜索文档
汽车智能化月报系列二十六:上海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7月26日发放,Robotaxi商业化落地加速【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7-28 16:24
汽车智能化行业核心观点 - 上海新一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7月26日发放,Robotaxi商业化落地加速[2] - 特斯拉即将启动Robotaxi试运营,小鹏G7搭载图灵AI芯片和AR-HUD[2] - 特斯拉将于6月推出自动驾驶出租车,小米YU7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PHUD[2] - 2025款小鹏X9全系标配图灵AI智驾,地平线发布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HSD[2] - 城区驾驶辅助功能渗透率1月达9%,理想汽车发布下一代自动驾驶架构MindVLA[2] 高频核心数据更新 - 800万像素摄像头占比持续提升,2025年5月乘用车前视摄像头渗透率66.7%,其中800万像素占比38.6%,同比+23pct,环比+4pct[4] - 英伟达驾驶芯片占比提升,2025年5月乘用车驾驶域控渗透率29%,其中英伟达占比57%,同比+28pct[4] - 激光雷达市占率持续提升,2025年5月乘用车激光雷达渗透率10%,同比+4pct,环比+2pct,禾赛科技市占率36.5%[4][5] - 标配L2级以上功能的乘用车渗透率5月同比+13pct,2025年5月乘用车行业L2级以上渗透率为28.1%[6][7] 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 - 特斯拉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基于视觉架构,计划到年底覆盖美国约半数人口[17][18] - 小马智行联合上海锦江出租,以浦东金桥和花木核心区域为起点,逐步开放Robotaxi服务[19][21] - 智己汽车获得上海市L4级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将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展示Robotaxi[20] - 文远知行获批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开展主驾无人公开道路载人自动驾驶出行示范应用[22] 自动驾驶技术进展 - 小马智行L4车规级域控制器完成累计超过200万公里路测,成本下降80%[23] - 文远知行全球首发搭载NVIDIA DRIVE Thor芯片的100%车规级HPC 3.0计算平台,算力达2,000TOPS[24][25] - 行深智能推出基于地平线征程6M的L4级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应用于城市末端物流场景[26] - 小马智行Robotaxi搭载4颗速腾聚创E1激光雷达和4颗禾赛AT128主雷达,计划2025年底前车队规模扩至千辆[27][28] 智能驾驶渗透率分析 - 2025年5月乘用车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渗透率28.7%,同比+13pct,环比+3pct[7] - 新势力品牌L2级及以上渗透率基本在90%以上,头部自主品牌L2级及以上渗透率在40%以上[71] - 分价位区间看,50万元以上乘用车标配L2级及以上功能渗透率达98.1%[78] - 分燃料类型看,增程式混动乘用车标配L2级及以上功能渗透率最高达99.3%[79] 智能驾驶功能发展 - 自动驾驶从L0-L4逐步演进,行车端功能从预警发展到允许驾驶员脱手控制[82] - 泊车端功能从APA发展到AVP,配套传感器从1R1V进化到5R9V12URXL[82] - 特斯拉FSD累计行驶里程已超过45亿英里,第二季度行驶里程超过10亿英里[41] - 鸿蒙智行智能辅助驾驶总里程16.7亿公里,用户活跃度高达94.8%[57]
汽车行业7月投资策略:新品密集上市有望提振板块景气度,建议关注财报行情【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7-13 22:07
销量跟踪 - 2025年6月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208.4万辆,同比增长18.1%,环比增长7.6%,1-6月累计零售1090.1万辆,同比增长10.8% [1] - 6月新能源乘用车市场零售111.1万辆,同比增长29.7%,环比增长8.2%,1-6月累计零售546.8万辆,增长33.3% [1] - 6月国内乘用车累计上牌195.79万辆,同比+18.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累计上牌103.71万辆,同比+30.7% [1] 本月行情 - 6月CS汽车板块下跌0.13%,跑输沪深300指数2.63pct,跑输上证综合指数3.03pct [1] - 细分板块表现:CS乘用车下跌2.34%,CS商用车下跌0.25%,CS汽车零部件上涨0.92%,CS汽车销售与服务上涨1.42%,CS摩托车及其它上涨6.72% [1] - 2025年初至今汽车板块上涨28.88%,跑赢沪深300指数14.17pct,跑赢上证综合指数13.1pct [1] 成本追踪 - 2025年6月末原材料价格同比变化:浮法平板玻璃-27.3%,铝锭类+2.3%,锌锭类-6.4% [2] - 环比上月同期变化:浮法平板玻璃-5.6%,铝锭类+1.7%,锌锭类-2.0% [2] 库存情况 - 2025年5月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2.7%,同比下降5.5个百分点,环比下降7.1个百分点 [3] 市场关注点 - 智驾领域:特斯拉Robotaxi服务正式启动,国内Robotaxi加速落地 [3] - 机器人领域:智元机器人拟收购上纬新材至少63.6%股份,7月底特斯拉财报交流会 [3] - 新车型关注:理想i8、极氪9x、零跑C11、乐道L90、小鹏G7等 [3] 7月上市车型 - 重点新车:理想18(7月29日发布)、比亚迪海豹06DM-i旅行版(7月4日上市)、小鹏G7(7月4日上市) [4] - 改款车型:特斯拉Model 3/Y(7月1日上市)、零跑C11(预计7月)、吉利银河E5(7月2日上市) [4] - 价格区间:从6.69万(长安凯程容行EM60)到162.68万(梅赛德斯-AMG GLE级AMG) [4] 中报业绩预告 - 亚太股份预计2025H1归母净利润1.9亿-2.1亿元,同比增长81.97%-101.13% [7][8] - 隆鑫通用预计2025H1净利润10.05亿元~11.20亿元,同比增长70.52%~90.03% [7][8] - 涛涛车业预计25H1净利润3.1亿元-3.6亿元,同比预增70%-98% [7][8] - 朗博科技预计上半年净利润1800万-2000万元,增长49.51%-66.12% [8]
深度 | 人形机器人前瞻系列之新型减速器:摆线减速器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新的迭代方向【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7-07 08:55
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人形机器人已从产品定义阶段进入功能实现和商业化落地阶段,后续迭代重心围绕软硬件升级及耦合优化 [2] - 当前多数产品完成基础运动和轻负载功能实现,但距离大规模商用仍有提升空间,硬件迭代方向包括高负载、轻量化、高散热、低能耗等 [2] - 预计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用新型减速器市场空间超140亿元,渗透路径将从下肢→腰髋→一般部位逐步推进 [5][6] 减速器技术路线比较 - 当前主流关节方案:行星减速器结构简单成本低但精度不足,谐波减速器精度高但负载能力弱,RV减速器负载强但体积重量大 [4][25] - 摆线减速器综合优势:较行星精度更高,较谐波负载更强,较RV体积更小,具有传动比大、效率高、承载强等特点 [4][22][64] - 技术指标对比:谐波在腕部等小空间优势明显,RV适合重负载部位,行星多用于灵巧手,摆线针轮在腰髋部位潜力突出 [23][25] 摆线减速器技术壁垒 - 设计壁垒:齿廓修形方案复杂,需平衡啮合间隙与传动精度,修形量不当会导致零件卡死或精度下降 [63][66] - 工艺壁垒:零件数量多且加工精度要求高,需磨齿机、磨床等昂贵设备(单台价格数百万至千万级) [67] - 材料壁垒:常采用GCr15高碳铬轴承钢,需配套热处理工艺 [67] 行业竞争格局 - 外资主导:哈默纳科占谐波市场80%份额,纳博特斯克占RV市场61%份额,德日品牌垄断高端领域 [69][71] - 国产替代进展:绿的谐波国内份额达25%,双环传动RV份额14%,价格较外资低50%左右 [74] - 新兴玩家布局:科盟创新推出PEEK轻量化摆线减速机,动易科技开发背隙仅1弧分的一体化模组 [80][84] 产业链投资机会 - 车端技术迁移:汽车齿轮/差速器厂商凭借磨齿、锻造等工艺积累,有望切入机器人减速器领域 [8][17] - 重点公司布局: - 双环传动:RV减速器打破外资垄断,谐波减速器批量供货,新能源车齿轮市占率超70% [105][111] - 精锻科技:差速器总成价值量翻倍,泰国基地2025年投产,布局机器人关节模组 [153][163] - 福达股份:成立机器人事业部,开发行星减速器并投资丝杠企业长坂科技 [147] - 蓝黛科技:参股关节企业泉智博,合作研发一体化关节核心部件 [175]
两轮车系列深度 | 九号公司:智能短交通及服务类机器人领军企业,多元新业务持续成长【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7-03 17:08
核心观点 - 九号公司是智能短交通及服务类机器人领军企业,具备创新及智能化基因,产品涵盖电动平衡车、电动两轮车、割草机器人、全地形车等多元业务 [1][2][23][24] - 公司以智能化技术为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中台实现底层技术复用,构建完善智能化功能矩阵,在电动两轮车、割草机器人等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 [42][44][47][78][81] - 电动两轮车业务已成为公司收入占比最高的业务(2024年占比50.8%),凭借智能化技术在高价格带市场占据领先地位(7000元以上价格带市占率51.7%)[2][26][74][76] - 割草机器人业务采用RTK+视觉方案,产品覆盖低中高端市场,2024年收入达8.61亿元,预计2027年全球割草机器人市场空间将达194亿元(2022-2027年CAGR 20%)[6][94][102][106][109] - 全地形车业务通过混动+智能技术打造差异化,预计2028年全球市场空间达150亿美元(2025-2028年CAGR 4%),公司市占率不足5%但具备增长潜力 [8][95][105] 业务结构 - 2024年收入结构:电动平衡车及滑板车23.8%、电动两轮车50.8%、机器人6.3%、全地形车6.9%,电动两轮车已成为第一大业务 [2][26] - 电动两轮车销量从2020年11.4万辆增长至2024年259.9万辆(CAGR 118.4%),2024年同比增长76.6% [90] - 割草机器人2024年收入8.61亿元,无边界产品在行业中销售规模靠前 [109] - 全地形车2024年毛利率22.1%(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53] 智能化技术优势 - 管理团队具备深厚智能化背景,创始人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专业 [43] - 技术中台实现底层技术复用,已积累5000多项知识产权,服务全球160多个国家超过2200万客户 [15][44] - 电动两轮车领域拥有544项发明专利、1256项实用新型专利,真智能系统从1.0迭代至3.0版本 [78][81] - 割草机器人采用RTK+视觉方案,配备三摄系统、全局快门等技术,切割宽度23.6cm(行业普遍小于该数值)[118][119][126] 电动两轮车业务 - 行业趋势:2025年新国标修订版实施,以旧换新政策推动(2025年4月全国换新量达420万辆),高端市场(3500元以上)销量占比从2018年1.5%提升至2022年2.0% [62][66][69][71] - 竞争格局:雅迪/爱玛占据主流价格带(2000-3000元),九号在7000元以上价格带市占率51.7%,单车均价约3000元(雅迪2099元)[74][76] - 产品优势:RideyFUN AIR智驾系统、RideyGo!2.0智能车机系统等构建完善智能化功能矩阵,消费者智能化认知度达41.2%行业第一 [82][85] 割草机器人业务 - 市场空间:2022年全球渗透率3.9%(销量110万台),预计2027年渗透率提升至10%(销量292万台),对应市场空间194亿元 [102][105] - 技术路线:从埋线式向无边界升级,公司采用RTK+视觉方案,切割高度5-10cm(竞品3-6cm),防护等级IP66(竞品IPX5-6)[112][118][126] - 产品布局:i系列(999-1299美元)、H系列(1899-2599美元)、X3系列(2299-4999美元)覆盖全价格带,X3系列割草效率达行业平均2倍 [124][125] 全地形车业务 - 市场空间:预计2028年达150亿美元(2025-2028年CAGR 4%),公司市占率不足5% [8][95] - 产品优势:推出行业首款混动全地形车SX20T Hybrid(马力330HP),配备智能控制系统提升驾驶体验 [8][29]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42.0亿元(同比增长38.9%),2016-2024年CAGR 36.9% [57] - 2024年归母净利润10.8亿元(同比增长81.3%),2020-2024年CAGR 96.3% [57] - 综合毛利率28.2%(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净利率7.7%(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53] - 费用率持续优化:2024年综合费用率18.7%(同比下降2.6个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率7.8%(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56] 产能布局 - 常州基地:电动两轮车产能350-400万台,全地形车产能超8万台 [40][41] - 珠海基地:2026年投产后将新增电动两轮车产能300万台,总产能达近700万台 [40][41]
小米汽车系列之四:小米Yu7发布,正式进入1-N阶段【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7-01 19:48
小米Yu7发布核心观点 - 小米Yu7于2025年6月26日晚正式发布,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入1-N阶段[1][12] - 本次发布三个SKU:标准版25.35万元(续航835km)、PRO版27.99万元(零百4.27s)、MAX版32.99万元(零百3.23s,支持5.2c超充)[2][13] - 市场反应火爆,上市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42] Yu7产品力分析 - 设计:流线型车身,3倍轮轴比/2.1倍轮高比/1.25倍宽高比设计,提供9种外观配色+4种内饰+6款轮毂[14][16][19] - 性能:全系搭载V6s PLUS电机+800V碳化硅平台,MAX版零百3.23s,最高时速253km/h[30] - 智能化:四合一域控制+英伟达Thor芯片+激光雷达,支持高速/城区NOA[36] - 舒适性:前排双零重力座椅,MAX版配备25扬声器音响+超静谧座舱[22][27] - 储物空间:前备箱141L+后备箱678L+36处收纳位[25] Su7 Ultra纽北表现 - SU7 ULTRA量产版以7分4秒957打破纽北量产电动车记录[6][45] - 原型车以6分22秒091位列纽北总榜全球第三[49] - 同步推出纽北限量版(81.49万元,限量100台)[47] 小米汽车业务进展 - 2025Q1汽车业务营收186亿元,Su7累计交付13.77万辆(2024年)+7.59万辆(2025Q1)[53][55] - 北京工厂二期即将投产,三期规划中,预计2025年销量40-50万辆,2026年突破80万辆[78] - 成功因素:十年布局+生态圈支持+集团研发赋能+产品力+品牌影响力[8][56][58] 中高端SUV市场分析 - 20-40万元SUV市场规模超300万辆,2025年1-5月新能源渗透率57.8%[64][66] - Model Y占据13.22%市场份额(2024年销量48.12万辆)[69] - Yu7对比Model Y后驱版:价格低1万元、轴距长110mm、续航多242km、800V平台优势[73][74] 供应链合作 - 主要供应商包括拓普集团(空气悬架)、华域汽车(内饰件)、均胜电子(智驾系统)等[80] - 供应链覆盖三电系统、底盘、智能驾驶等核心环节[58]
华为汽车系列深度|江淮汽车:发力超豪华车蓝海市场,尊界上市取得开门红【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7-01 19:02
公司概况 - 公司是安徽省国资旗下综合型汽车企业集团,成立于1964年,2008年进入乘用车领域,2015年布局新能源,先后与大众、蔚来、华为合作 [2][11] - 2024年营收421.16亿元,2025年Q1营收98.01亿元,海外业务占比56.61%(238.92亿元)[2][31] - 传统业务以商用车(52.51%)、乘用车为主,客车、底盘为辅,商用车轻卡为核心产品 [16][31] 传统业务表现 - 商用车:2023/2024年营收回升,通过出海(2021-2023年海外营收增速88%/64%/129%)和拓展皮卡(2024年销量6.3万辆)、多功能商用车实现增长 [38][45][50] - 乘用车:2024年营收下滑但单车收入提升65%,通过海外布局(燃油/新能源车型覆盖多国)和处置低效资产(近45亿元)优化效率 [52][59][64] - 毛利率:2024年10.48%,较2021年低点8.16%有所改善,海外业务贡献显著 [28] 华为合作与尊界业务 - 与华为合作历程:2019年签署全面协议,2025年6月深化战略合作,覆盖智能驾驶、座舱、车控等领域 [19][66][68] - 尊界S800定位超豪华市场(70.8万-101.8万元),上市首月大定6500台,配置亮点包括途灵龙行底盘(零百加速4.3s)、800V增程平台(续航1333km)、玄武车身架构(扭转刚度53300N·m/deg)[97][102][108] - 超豪华赛道为自主品牌蓝海,进口车占比68%(2024年进口车70万辆中50万元以上占41.55%),鸿蒙智行凭借问界M9经验具备优势 [70][82][95] 行业与市场分析 - 50万元以上豪车市场:2023年国产车销量48.68万辆,自主品牌占比从2020年4.27%升至2024年38%,问界M9等车型推动高端化 [71][74] - 超豪华细分市场:轿车(奔驰S级等年销6.28万辆)、SUV(宝马X5等年销24.23万辆)、MPV(丰田埃尔法年销1.65万辆)[88][91][93] - 海外布局:覆盖墨西哥、俄罗斯等地区,产品包括轻卡、新能源乘用车等,2024年海外营收占比过半 [48][49] 财务与运营 - 2024年归母净利润-17.84亿元,主因尊界投入(无产出)、大众安徽亏损(13.5亿元)及减值计提(11.46亿元)[25] - 费用结构:2024年销售/管理/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48%/4.25%/4.19%,2025年Q1管理费用率升至5.69%[34] - 政府补助:2020-2023年超10亿元/年,2024年降至2.56亿元,对业绩影响减弱 [37]
73页深度 | 小马智行:全球无人驾驶领先企业,Robotaxi商业化落地加速【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6-30 11:17
公司概况 - 小马智行是全球高阶智能驾驶领先企业,主营Robotaxi自动驾驶出行、Robotruck自动驾驶卡车业务、授权和应用业务 [2] - 2024年公司营收7503万美元,同比增长4%,净亏损2.7亿美元,调整后净利润为-1.5亿美元 [2] - 主营业务占比为Robotaxi(9.7%)、Robotruck(53.8%)和授权与应用(36.5%)[2] - 公司成立于2016年,由前百度自动驾驶首席架构师彭军和首席技术官楼天城联合创立 [12] - 已在中国、欧洲、东亚、中东等地区开展业务,与优步、康福德高等国际企业建立战略合作 [14] 行业分析 - L4级自动驾驶产业发展加速,Robotaxi和Robotruck商业化落地加速 [4] - Robotaxi全球市场空间上万亿,国内出租车和网约车年化市场规模2360亿元,2025年占比0.6% [4] - Robotruck全球市场空间上万亿,预计2030年国内市场规模900亿元(年销量6万台×150万元)[4] - 竞争格局:Robotaxi领域有特斯拉、小鹏、小马智行等,Robotruck领域有小马智行、希迪智驾等 [4] - L3是汽车自动化重要跃升点,L4/L5将进入无人驾驶阶段 [70] 技术优势 - 引入世界模型与虚拟司机技术,实现L4级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6] - 采用"研发一代,量产一代"策略,车规级智驾方案提供多重备份 [6] - 第六代Robotaxi采用冗余设计,算力提升30%,重量和成本均降低30% [25] - 第七代系统实现L4级全场景无人驾驶,套件成本下降70%,安全性比人类高10倍 [26] - 已积累50万小时全场景、全天候、全无人运营经验 [26] 商业模式 - 构建"研发-车型量产-车型运营"生态闭环 [6] - Robotaxi业务通过工程解决方案和乘车收费两种方式盈利 [21] - Robotruck业务通过运输服务和OEM技术授权获取收入 [32] - 授权业务包括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域控制器和数据分析工具 [46] - 与OEM、TNC、物流平台等建立广泛生态合作 [6] 财务表现 - 2021-2024年营收从812万美元增长至7503万美元,CAGR 109.8% [58] - 2025Q1营收1397.9万美元,同比增长11.6% [58] - Robotaxi服务收入同比增长200%,收费服务收入增长800% [30] - 2024年毛利率15.2%,较2021年77.7%有所下降 [67] - 2025Q1净亏损0.43亿美元,主要因量产投入和IPO相关费用 [59] 发展里程碑 - 2018年推出国内首个Robotaxi服务PonyPilot [12] - 2022年成为国内首个获出租车运营许可的自动驾驶公司 [12] - 2023年成立乘用车智能驾驶事业部,发布三大产品线 [17] - 202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创当年美股自动驾驶最大IPO [17] - 截至2025年4月,Robotaxi车队超270辆,卡车车队超190辆 [31][43] 核心竞争优势 - 全栈式自动驾驶技术可跨车型应用 [13] - 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大一线城市获得全无人驾驶运营牌照 [30] - 与丰田、广汽、北汽等主流车企建立深度合作 [26] - 自动驾驶测试里程超3920万公里(Robotaxi)和5700万公里(Robotruck)[31][43] - 管理层拥有百度、Waymo等顶尖企业技术背景 [55]
亚太股份:线控制动产品量产,角模块、EMB等新品储备充分【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6-26 21:57
公司业务与收入结构 - 公司成立于1976年,深耕制动系统业务,2024年收入结构为73%机械制动业务(盘式制动器单价100-300元,单车搭载2/4个)、24%电子制动产品(EPB、ESC、IBS等)[1] - 基础制动系统2024年收入31亿元(占比73%),销量2306.74万只同比增长3%,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2][15] - 电子控制系统2020-2024年收入复合增速32%,2024年收入占比提升至23.92%,IBS产品2024年量产并获10亿元定点[3][14] 产品与技术布局 - 盘式制动器市场外资主导(大陆19.09%、日立16.77%、采埃孚14.69%),但国产替代加速(弗迪6.9%、亚太6.7%、伯特利5.3%)[16] - EPB市场规模2025年预计达270亿元,国内前装渗透率近90%[26] - 线控制动技术分为EHB(依赖液压)和EMB(完全电子化),EHB 2024年上半年装配量400万台(同比+101%),装配率突破40%[30][31] - One-Box方案占比提升至75.9%(同比+17.4pct),集成电子助力器与ESC,实现完全制动解耦[34][35] 客户与订单情况 - 2024年新启动166个项目(74个电子控制系统),新量产103个项目覆盖零跑、一汽红旗、长安、吉利等客户[3][37] - 2025年获国内大型汽车集团IBS One-Box定点(10亿元,2026Q1量产),海外获前卡钳/EPB等订单(金额8-38亿元)[37][43] - 客户覆盖国内外主流车企,包括长安、吉利、长城、上汽、大众、通用、Stellantis等[44] 全球化与产能布局 - 海外收入占比3%,2024年完成新加坡、摩洛哥、德国子公司设立[4][46] - 摩洛哥基地建设年产265万件制动钳项目,加速本地化生产[4][46] 智能化与创新业务 - 布局角模块产品,集成轮毂电机、EMB、转向系统、主动悬架等,实现原地转向、横向移动功能[5][43] - 具备77GHz毫米波雷达与视觉系统产业化能力,构建智能驾驶产业链[43] 管理层与股权结构 - 黄氏父子(黄来兴及两子)合计持股44%,其中直接持股6.59%,通过亚太集团持股37.41%[9] - 核心管理团队稳定,多数高管来自萧山汽车制动器厂,合作超25年[11][12] 行业数据与趋势 - 盘式制动器市场规模从2020年743亿元增至2024年922亿元(CAGR 5.5%),乘用车前轮搭载率近100%、后轮90%[18] - 预计2025年线控制动市场规模265亿元,2028年达315亿元,受益新能源车对响应速度和能量回收的需求[31]
深度 | 智能驾驶系列专题:线控转向加速落地,线控底盘大势所趋【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6-26 21:57
智能驾驶与线控底盘趋势 - 智能驾驶核心为感知、决策和执行三层面,线控底盘标准化加速,通过电子元器件取代机械件提升响应速度[1][12] - 线控底盘实现XYZ三轴电子化,将被动执行转为主动控制,适配高阶智能驾驶需求[15] - 线控底盘提升智能化水平,满足车企轻量化需求(减重15%)和模块化开发需求[17] - 当前线控制动国内渗透率近60%,线控悬架渗透率4%+,线控转向受法规限制进展较慢[1][20] 转向系统升级路径 - 转向系统从机械转向(MS)到电控转向(EPS)再到线控转向(SBW)升级,ASP从1000元提升至4000元[3] - EPS当前主流方案,2024年国内渗透率99%+,市场规模380亿元,预计2028年达480亿元[3][53] - EPS产品从C-EPS向R-EPS升级,R-EPS传动效率更高,价格达2200元以上[51][53] - 国内EPS市场外资主导,博世华域合资占27%,耐世特占16%,浙江世宝等加速替代[54][56] 线控转向发展现状 - 线控转向(SBW)取消机械连接,响应更快,适配L3+智能驾驶和Robotaxi无方向盘设计[5][67][73] - 2025年为国内线控转向落地元年,蔚来ET9率先搭载,2030年国内渗透率有望超30%,市场规模350亿元[5][26][105] - 全球线控转向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超800亿元,渗透率25%[5][105] - 国际厂商捷太格特、采埃孚等先发优势明显,国内耐世特、浙江世宝等加速布局[28][110] 线控转向技术特点 - SBW由手控执行器、轮控执行器及控制软件组成,核心增量为路感模拟器[71] - 相比EPS,SBW响应速度提升至1-10ms级别,释放前舱空间[95] - SBW技术壁垒在于安全冗余设计及成本控制,需解决传动比设定、系统稳定性等挑战[99] - 航空领域成熟应用,2021年法规松绑后加速上车[97] 线控底盘产业影响 - SBW补齐线控底盘能力,实现车身与底盘解耦,缩短整车研发周期1-2年[116][118] - 线控底盘提升智能化水平,通过统一域控制器协同管理各子系统[121] - 滑板底盘为终局形态,集成转向、制动等实现四轮独立驱动[124] - 蔚来、比亚迪、华为等车企积极布局智能底盘技术[127][128]
深度 | 人形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专题:高价值和高壁垒的力控核心部件,国产供应商持续发力【国信汽车】
车中旭霞· 2025-06-24 15:36
人形机器人传感器行业核心观点 - 六维力传感器是人形机器人实现精准力控的核心部件,具有高价值量(头豹研究院测算占机器人价值量16%)和高技术壁垒[2][3] - 应变式六维力传感器技术成熟且应用广泛(占力传感器总量80%+),通过弹性体形变和应变片电阻变化实现六维力测量[5][55] - 2030年人形机器人领域六维力传感器市场规模预计达138亿元,单价有望从1-2万元下探至千元级别[9][124] 六维力传感器技术分析 - 性能指标包括串扰(优秀指标1%FS)、精度、准度等,需通过六维联合加载标定(样本点达531441个)[46][96] - 结构设计需平衡弹性体刚度与灵敏度,应变片选择影响工艺路线(金属应变片人工贴片 vs 硅应变片玻璃微熔工艺)[67][70] - 解耦是核心技术难点,需通过结构解耦(加工难度高)和算法解耦(线性/非线性模型)解决维间耦合问题[79][88] 产业链与竞争格局 - 上游材料成本占比73.6%,中游生产关键工艺为弹性体加工和应变片贴片[23][102] - 外资品牌ATI、Epson主导高端市场,但国产替代加速(宇立仪器市占12.2%,坤维科技准度达0.5%FS)[115][120] - 车端与机器人零部件制造协同性强,凌云股份、中鼎股份等车企供应商积极布局传感器业务[126][133][143] 应用场景与典型案例 - 主要安装于手腕/脚踝部位,提升操作精细化(如Optimus预计采用)和行走稳定性[28][31] - 优必选机器人配备4个六维力传感器,智元A2-W通过7自由度双臂+六维力传感器实现精准力控[34] - 在汽车碰撞测试、航空航天等领域已有成熟应用,人形机器人将带来增量需求[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