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第11批国家药品集采政策导向从单纯“降价导向”向“质量导向”和“可持续性”转型,通过规则优化实现“稳临床、保质量、反内卷、防围标”的预期目标 [3] - 集采规则持续优化,包括引入未入围复活机制、设定锚点价、强化质量要求等,促使企业报价更趋理性,平均价差收窄至1.7倍,竞争强度提升但未出现极端低价 [6] - 集采作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机制,倒逼医药企业调整发展路径,部分企业专注仿制药合规生产,部分企业加速向创新药和复杂制剂转型,推动行业高质量升级 [13] 第11批集采关键数据与特点 - 本次集采共纳入55种药品,覆盖抗感染、抗肿瘤、降血糖等多个治疗领域,全国4.6万家医药机构参与报量,445家企业的794个产品投标,其中272家企业的453个产品中选 [3] - 中选率从第10批的49%提升至57%,约四分之一企业通过两轮复活规则获得中选资格,平均每个品种有14家企业参与竞争,较前10批的7.5家实现翻倍 [6] - 中选药品平均价差从前10批的2倍缩小至1.7倍,8个品种的13个产品启动熔断锚点修正机制,例如艾曲泊帕乙醇胺片经锚点价校正后,直接中选企业从2家增至5家 [6] - 本次集采未公布中选价,旨在减少社会对低价的片面追捧,避免无序价格战,增强企业在质量管控和研发创新领域的长期投入信心 [7] 集采规则优化分析 - 规则优化体现在四个方面:设置两轮复活环节、设定锚点价机制、排除采购额1亿元以下的24个品种以聚焦临床大品种、事前全面宣介竞争态势引导企业理性报价 [7] - 强化质量管控,增加同类剂型生产经验、GMP符合性检查、投标药品生产线2年内无违规等资质要求,药监部门将对中选产品开展全覆盖监督检查 [5][11] - 集采本质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高效交易机制,政府搭建公开竞争平台但不直接干预价格,清晰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 [9] 对医药行业与企业的影响 - 仿制药同质化竞争加剧,2024年过评/视同过评仿制药品种数达914个,较2021年543个大幅增加,其中5家及以上企业竞争的品种占比从14%增至22% [9] - 集采倒逼企业转型,部分企业专注仿制药合规生产获取合理利润,部分企业加速向创新药研发和复杂制剂领域突破,以实现差异化竞争 [13] - 行业创新成果显著,“十四五”期间批准创新药210个、创新医疗器械269个,生物医药市场规模全球第二,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接近660亿美元 [14] - 集采政策方向明确,将持续向反内卷、更公开透明、强质量保障的方向优化,为市场提供明确的发展确定性 [15]
第11批集采结果公布:纳入55种药品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1-12 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