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对中国长达十年的经济打压已全面失效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力与份额实现逆势增长[2] - 中国经济从外循环为主转向内循环为主是主动的战略调整 符合世界经济强国的发展规律[3] - 中国制造业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或“并跑”的跨越式发展[4] -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产业政策转型是支撑中国制造业获得全球不可替代性的核心密码[5] - 未来中国将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内外贸一体化及“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更高水平开放[5][6] 对外依存度38%的背后 - 中国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自2016年降至38%后保持稳定 该转变被视为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而非被动收缩[3] - 中国经济开放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950-1980年绝对内循环(外贸依存度10%)、1980-2010年外循环主导(峰值71%)、2010年后内循环为主[3] - 当前中国38%的对外依存度与世界经济强国水平一致 美国维持在25%-30% 欧洲约33% 日本为35%[4] 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 - 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从2010年的20%跃升至32% 形成全球三分天下的格局[2] - 对比2010年十大工业门类全部“跟跑” 当前船舶制造、轨道交通、发电装备、新能源、汽车五大领域实现“全面领跑” 航空航天、数字技术等五个领域进入“并跑”阶段[4] - 汽车产业年产量达3000万台占全球三分之一 出口量660万台超越日本、德国和美国 新能源领域的光伏、储能、电池实现技术与规模双重领先[4] - 集成电路产业产量从2017年占全球1%飙升至2024年的40% 2023年出口额达1500亿美元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单品[4]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国内循环通过生产-分配-消费闭环形成内生动力 国际循环聚焦“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平衡 两者通过“流通”环节有机衔接[5] - 产业政策从“两头在外”转向“一头在外一头在内” 从“加工组装”升级为“产业链集群” 增强了制造业的不可替代性[5] - 区域开放政策从“沿海优先”转向“均衡布局” 22个自贸试验区中7个位于西部 新增73个保税区中有68个布局中西部[2] - 产业开放打破“重实体轻服务”传统 金融业、服务业已实现同等国民待遇[2] 未来开放从“审慎”到“有序” - 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从“审慎开放”转向“有序开放” 中国GDP占全球20%但人民币国际清算份额仅3%-4% 今年交易结算量已达全球7%-8%跃居世界第三[5] - 计划到2035年实现内外贸“同线同质同标” 建立内外无差别的贸易体系以打破“两张皮”格局[2][5] - “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从“海洋贸易依赖”转向“陆海统筹” 通过构建9条陆地通道 未来50%的中欧贸易有望通过陆港完成[6]
黄奇帆:美国打压十年,为何中国制造业反而更强了?
和讯·2025-11-12 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