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行业市场前景与增长动力 - 全球液冷市场规模预计从2024年的65亿美元增长至2027年的176亿美元(约1252亿人民币),2024-2027年复合增长率超50% [2] - 到2030年,全球液冷组件市场规模有望达250亿美元(约1700亿人民币),系统市场规模或将突破500亿美元(约3500亿人民币) [2] - 增长动力完全由AI算力需求主导 [2] - 瑞银(UBS)分析指出,液冷市场存在一个10倍潜在市场规模的黄金窗口期 [1] 液冷技术应用的驱动因素 - 数据中心功率密度激增是核心驱动因素,行业平均机架密度预计从2024-2025年的15-25kW上升至2028-2029年的50kW以上,AI峰值机架可能超过900-1000kW [3] - 液冷技术的经济性拐点出现在40-50kW/机架,超过此阈值后空气冷却无法满足散热需求 [3] - AI ASIC(专用芯片)在加速器市场中的占比从2026年开始显著增加,推动更开放的供应链生态,为液冷新供应商创造机会 [8] - 超大规模云服务提供商(如Google、Meta、AWS、Microsoft)通过OCP标准实现多供应商采购,更易于新供应商进入 [8] - 中国政府要求国家计算枢纽数据中心到2025年底PUE低于1.20,这是空气冷却的理论极限,政策加速液冷采用 [10] 液冷市场空间详细测算 - 基于瑞银(UBS)模型测算,全球液冷总潜在市场规模(TAM)预计从2024年的25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130.3亿美元 [9] - 该测算分三部分:商用AI加速器相关液冷TAM为57.2亿美元,AI ASIC相关液冷TAM为30.6亿美元,非AI液冷TAM为42.4亿美元(假设23%渗透率) [9] - 另一种测算方式基于GB300服务器,其单柜液冷价值量约10万美元,假设2026年出货7-8万台,对应市场空间约500亿人民币 [11] - AI ASIC大厂的液冷市场空间预计为英伟达市场的80%,约400亿人民币,因此2026年海外液冷市场总空间预期在900-1000亿人民币之间 [11] - 2024年中国液冷TAM约为1.6亿美元,到2028年预计达13.8亿美元,全球市场约为中国市场的10倍 [10] 市场竞争格局与技术趋势 - 中国市场竞争激烈,液冷时代技术壁垒更高(如机架级组件集成),领导者预计将占据更多份额,渗透率到2028年可能达40% [11] - 全球市场更注重标准化交付,液冷价值向数据中心"白空间"转移,占比从空气冷却时代的40-50%上升至70-90% [11] - 机架级组件如CDU(冷却分配单元)、歧管和快速断开连接件将占液冷内容价值的80%以上 [11][12] - 液冷市场目前主要以外资及台资厂商主导,内地厂商正在努力破局 [12] - 有国内液冷公司已成功接到海外核心科技大厂订单,部分产品如快接头在年底需开始批量交付 [1] 龙头公司产品与业务进展 - 某龙头公司提供全链路液冷解决方案(Coolinside),产品覆盖冷板模块、快接头、歧管、CDU等 [13] - 其冷板模块支持Intel和AMD服务器平台,单GPU芯片散热能力高达1200W,ASIC芯片散热能力高达1500W,并支持400G/800G/1.6T光模块冷却 [13] - 快接头产品系列兼容OCP标准,并已通过英伟达MGX平台验证 [13] - CDU产品线丰富,包括排内CDU、机架内液-液CDU(单台支持250kW冷却能力)以及基于Google Deschutes 5规格的2MW CDU [13] - 该公司明年相关液冷产品(如快接头、CDU及冷板代工等)累计订单总量有望超大幅增长,预计某N客户相关液冷产品占60% [1] - 根据产业信息,部分产品在12月起开始批量交货 [12]
千亿的液冷赛道
傅里叶的猫·2025-11-12 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