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机器人IRON的技术亮点与团队 - 新一代IRON的核心创新在于其仿生脊柱设计,而非简单的腰部结构,灵感来源于人类的脊柱、肌肉群、腹腔乃至皮肤[10][11] - IRON的前脚掌增加了自由度,并搭载自研的生成式控制器,其拟人化步态在2024年3月实现阶跃式突破,被团队视为技术拐点[13][15] - 团队为技术突破付出了巨大努力,实际效果远超预期[14] 小鹏机器人核心团队构成 - 团队由四位核心人物领导,包括一号位米良川、负责强化学习的陈杰、智能拟态部主任葛艺潇以及提供支持的自动驾驶负责人刘先明[5][45][52][61] - 团队规模从低谷期的70余人恢复至200余人,并在2025年持续引入新成员如陈杰和葛艺潇[96][99] 核心人物米良川的履历 - 米良川现任小鹏汽车机器人副总裁兼AI技术委员会负责人,全面统筹人形机器人项目的技术路线与产品落地[7][8][20][21] - 其职业生涯始于英伟达,累计任职近15年,深度参与GPU底层驱动、Tegra平台开发,并设计了后来成为NVIDIA DRIVE平台底层组件的OTA云架构[27][28][33] - 拥有丰富的跨界经验,包括在英伟达的图形与自动驾驶业务、创业公司米文动力的技术领导角色,以及在小鹏汽车从自动驾驶向机器人业务的转型[16][35][42][97] 其他核心成员背景 - 陈杰于2025年7月加入,是业内公认的具身智能大牛,曾任字节跳动Seed团队强化学习负责人,拥有哈佛大学AI与强化学习博士学位[45][49][50] - 葛艺潇领导智能拟态部,学术影响力显著,谷歌学术引用次数超过10,395次,h指数为44,曾任腾讯ARC实验室T12技术专家[52][55][56][59] - 刘先明作为小鹏汽车自动驾驶负责人,正率团队支持机器人研发,其研究方向包括去除VLA中的语言转译层以实现视觉与语义的直接对齐,加快推理速度[61][63][65] 小鹏机器人业务发展历程 - 业务起点可追溯至2020年收购多够机器人并成立鹏行智能,当时何小鹏已规划将四足机器人作为继汽车之后的第二增长曲线[73][77][79] - 初期通过高达400万元人民币的年薪吸引顶尖人才,团队一度扩张至300人,但后因技术路线分歧(是否做人形机器人)及公司流程复杂,团队规模锐减至70余人[82][84][86][96] - 在GPT时刻引爆具身智能后,前负责人赵同阳于2023年4月重组团队,仅用半年即推出首款人形机器人PX5,但赵随后离职创业[87][88][91][92][95] - 公司现已将机器人确立为继智能汽车、飞行汽车之后的第三条增长曲线,战略地位显著提升[100] 小鹏与特斯拉的战略对比 - 小鹏被广泛视为"中国版特斯拉",其产品设计(如P7与Model 3的相似性)和技术路线(纯视觉自动驾驶、押注Robotaxi)与特斯拉高度相似[102][104][106] - 主要战略分歧在于小鹏同时投入飞行汽车,该业务已于2025年11月初启动试生产,获近5000台订单,计划2026年量产交付[107][108] - 马斯克对小鹏机器人IRON表示认可,并预测特斯拉与中国公司将垄断人形机器人市场,截至2025年11月7日,特斯拉市值14300亿美元,是小鹏汽车(213亿美元)的67倍[111][112]
谁在带队小鹏机器人:IRON背后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