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金 | 深度布局“十五五”:宏观篇
中金点睛·2025-11-13 07:26

文章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科技创新的要求更高,更重视产业化规模化,并在供求再平衡紧迫性上升的背景下,将提振内需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置于重要位置 [2][3] 宏观环境与新要求 - “十五五”时期发展环境出现重要变化,包括科技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金融周期下行经济加速转型、以及地缘经济形势更加复杂 [3] - 为实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十五五”期间经济增长需保持在合理区间 [3] - 规划关注三个主线:科技创新要求更高并强调规模化和产业化、坚持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并明确居民消费率要明显提高、对外开放更自信自主 [3] 加强供给优势:现代化产业体系与科技创新 -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方向包括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 [4] - 规划首次明确传统产业发展方向,如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等产业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5] - 规划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2024年中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为24.9%,截至2025年8月中国工业产出占全球比重达32.1%,超过美欧日之和(32.0%)[5] - 科技创新部署涵盖核心技术、产业、人才、数字经济四个方面,强调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 [6] - 在数字经济方面,要求“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抢占人工智能产业应用制高点 [6] - 中国制造业国内产出占比从2012年的87.3%升至2024年的92.0%,但仪器仪表、通信设备计算机等行业占比仍相对较低 [7] 绿色转型关键变化 - 推动煤炭和石油消费达峰,当前煤炭增速放缓,石油消费渐入达峰平台期,成品油已于2023年出现峰值 [7] - 实施以强度控制为主、总量控制为辅的碳排放双控制度,取代“十四五”时期的能耗双控 [8] - 全国碳市场建设分两阶段推进:2027年前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2030年前将碳市场打造为温室气体减排主渠道 [8] - 在扩大内需背景下促进绿色消费,释放更多绿色消费需求空间 [8] 弥补需求缺口:提振内需与财政支持 - 2024年中国消费率为56.6%,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服务消费占GDP比重偏低,尤其是医疗、社保、教育、文娱等方面 [9] - 规划目标要求“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预计通过供需两端发力提振消费 [10] - 供给侧促消费政策包括完善促进消费的制度机制(如放宽服务消费准入)、加大消费领域配套建设(如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以及清理不合理限制(如汽车住房限购政策)[10][11][12] - 需求侧促消费聚焦加强就业和收入分配(如完善工资制度)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如增加民生保障支出、提高养老金标准)[12][13] - 规划指出“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同时“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未来税制改革或聚焦优化结构,如降低间接税比重、推进扩大直接税税基 [13][14] - 健全社保基金长效筹集机制,继续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以缓解收支平衡压力 [14] 对外开放更加积极自主 - 规划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排序靠前,并在“自主开放”基础上新增“积极”二字,反映政策自信 [15] - 2024年中国商品出口和进口占GDP比重分别为18.0%和13.9%,服务出口和进口占比分别为2.0%和3.2%,服务业开放仍有较大空间 [16] - 中国服务贸易限制性指数(STRI)由2014年的0.29降至2024年的0.23,但仍略高于OECD平均水平 [16] - 金融开放态度更加积极,规划表述改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并明确提出“提升资本项目开放水平” [17] - 截至2025年三季度,国际贸易融资货币中人民币份额达7.3%,但人民币在SWIFT全球支付货币中份额不到3%,与中国GDP占全球17%的份额形成对比 [17] - 金融开放三大方向包括:推动国内资金安全高效走出去、引进海外先进金融专业经验、以及利用好香港市场作为改革试验田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