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整体地位与发展态势 -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先进制造业的骨干地位,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2][4] - 2025年前三季度国内制造业生产值达25.5万亿元,在GDP中占比25%,实现稳健向好发展[2] - 10月制造业PMI指数环比下降0.8个百分点至49.0%,生产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49.7%和48.8%,市场需求有所放缓[2] - 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PMI分别为50.5%、50.2%和50.1%,继续位于扩张区间,且明显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2] - 9月PPI同比下降2.3%,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连续两个月持平,供需结构改善带动部分行业价格企稳[2] 机器人产业 - 人形机器人被视为具身智能新增应用,2022-2025年为原型机到小批量工程阶段,2026-2030年将迎来规模量产[7] - 2026年投资机会聚焦于特斯拉Optimus Gen3硬件参与机会及新技术映射,关注2026年第一季度发包及量产订单兑现[7] - 关注国产人形机器人新股上市潮及配套供应商挖掘,以及工业软件企业外延[7]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协作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速达47%,具备人机交互属性,在关键部件上与人形机器人具有共通性[7] - 国产协作机器人品牌技术提升迅速,并向海外发展,企业具备差异化竞争特色[7] 锂电与固态电池技术 - 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锂电设备供应链,国内设备企业已实现技术突破和规模化量产,头部企业海外份额提升[8] - 2025-2026年,国内锂电头部企业资本开支增速开启向上拐点,产能建设需求加速[8] - 欧美电池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在全球贸易摩擦背景下,产能转移成为大势所趋,国内外需求有望共振[8] - 固态电池采用不可燃固态电解质,理论能量密度可达500 Wh/kg以上,远超当前三元锂电池的250-300 Wh/kg[9] - 工信部2024年投入60亿元资金支持6家头部电池厂和车企的固态电池研发项目,固态电池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之一[9] - 固态电池的突破有望重塑产业竞争格局,其应用领域覆盖新能源汽车、储能、低空飞行、人形机器人等[9] 氢能设备发展 - 氢能具备清洁高效和“长时储能”的双重特性,是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支点[10] - 当前氢能产业面临储运成本高、关键技术依赖进口等瓶颈,液化环节能耗成本占比超过50%[10] - 突破瓶颈需推动氢能产业链核心零部件国产化,重点突破透平膨胀机、正仲氢转化器、真空泵系统等重点设备[10][11] - 需加快运氢管道建设与液氢装备发展,统筹规划跨区域纯氢与掺氢管道网络[11] - 建议通过财政补贴与示范项目推动重点场景落地,在矿区、港口等场景推广氢能重卡与矿卡[11] 核聚变与量子科技 - “十五五”规划将核聚变能列为未来产业核心赛道,2025-2030年有望看到“政策+资金”推动工程化落地[12] - 国内正推进CFETR、BEST、CRAFT等重大工程,行业资本开支将持续高增,直接拉动产业链需求[12] - BEST项目预计2027年建成并成功发电,CFETR争取在2050年前后建成商用堆实现规模化应用[12] - 量子计算正加速从实验验证走向商业化应用,ICV预计全球量子计算市场规模在2024-2035年由50亿美元增长至8000亿美元以上,复合年增长率超55%[13] - 硬件环节先行受益,测控系统、稀释制冷机等核心设备有望早日进入量产周期[13] 制造业国际化与出口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制造业出口同比增长7.1%,较2024年同期的6.2%进一步提升[14] - 高端装备、仪器仪表等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速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出口产品类目向智能化、电动化、绿色化方向转变[14] - 中国挖掘机出口量从2020年的3.4万台快速增长至2022年的10.9万台峰值,复合年增长率达77.5%[14] - 2025年9月挖机出口销量达10609台,同比增长29.0%[15] - 大排量摩托车凭借产品力和性价比优势持续抢占海外份额,量价齐升[18] - 中国高空作业平台制造商智能制造水平全球领先,不断完善海外渠道和产能建设,持续提升竞争力[18]
中金 | 深度布局“十五五”:机械篇
中金点睛·2025-11-13 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