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不拼产能拼生态,宜宾凭什么成为动力电池产业的“长期主义者”?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1-13 18:21

文章核心观点 - 四川宜宾通过“会、产、城”融合发展模式,成功从传统“一黑一白”产业转型为“一蓝一绿”的新能源产业生态,并确立了“中国动力电池之都”的地位,全球每10块动力电池就有1块是“宜宾造”[1][3] - 面对行业周期变化,公司明确提出以场景建设推动未来产业集聚,发展策略从动力电池延伸至储能产业,目标是打造“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3][7] - 公司通过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如财政资金闭环机制)和会展经济(世界动力电池大会)驱动产业升级,实现从“生产制造者”向“技术引领者”的转型[15][16][17] 产业转型与集群建设 - 公司动力电池产量占全国16%以上、全球10%,2025年前三季度产量增长46%、产值增长14%[7] - 通过龙头企业牵引全产业链闭环,形成超级工厂林立、人才回流、土地焕活的产业生态,前三届世界动力电池大会累计签约近3000亿元,项目落地率95%[3][20] - 产业产值连续两年超千亿元,推动全市经济总量突破4000亿元,2024年吸引2万余名新能源领域专业化人才[20] 场景应用与产业拓展 - 公司实施“电动宜宾”工程,系统打造重卡换电、公共交通、光储电站等十大示范场景,汽车电动化率超10%,公共充电接口近1.4万个(四川省第2位)[8] - 建成换电站19座,推广换电重卡近3000辆,构建全国领先的重卡换电示范体系,获批全国第二批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城市[8] - 推动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联动发展,加速与新型储能深度融合,投运华电宜宾三江新区100MW/200MWh储能电站等示范项目[8] 储能产业发展战略 - 规划面积3.89平方公里的宜宾储能产业园自2024年1月首批项目集中开工,代表项目中车时代已建成13GWh储能集成产线和13GWh储能PACK产线[11] - 公司出台“五位一体”储能产业支持体系(企业培育、场景打造、推广应用、人才培养、研发创新),明确打造储能产业新高地[12] - 分三期推进储能战略:一期(2023-2026)以系统集成为主,引进中车株洲所等行业龙头;二期(2025-2028)向能源电子、场景应用拓展;三期(2026-2030)布局新一代储能技术,目标2027年产值达300亿元[13] 技术创新与招商模式升级 - 公司本土孵化企业赛科动力固态电池(一期)项目投产,攻克硫化物固态电池技术瓶颈,多项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15] - 创新研发机构“财政资金闭环机制”:政府提供设备与资金,企业无偿划转10%股份由国资平台控股,政府投入资金增值1.5倍时退出并返还利益给团队,实现政府、企业、团队三方共赢[16] - 招商引资从政策招商1.0时代演进至资本招商3.0时代(定增、收购控股权等),通过“产业链+基金+会展”深度融合推动产业集聚[17] 区域协同与未来展望 - 公司在省委省政府建立的产业链协同机制下,深化与成都、眉山、遂宁等地的合作,支持四川时代等企业加大原材料就近采购,促进省内电池与材料企业“就近配套”[21] - 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宜宾动力电池产业与川渝新能源汽车产业相融互助,共同拓展市场空间[21] - 以“中国动力电池之都”为依托,加速奔向“中国储能产业新高地”,借助大会平台吸引优质项目落地川渝地区[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