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AI在心理健康服务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尤其在提供低成本、可及性高的情感支持方面,OpenAI数据显示ChatGPT的8亿活跃用户中有超百万人倾诉自杀倾向或对其产生情感依恋[5] - 简单心理公司认为AI并非要完全替代人类心理咨询师,而是可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服务范式,弥合专业心理咨询与轻量情感陪伴之间的鸿沟[7][28] - AI为心理咨询带来"平权"可能性,能拓展服务至传统模式难以覆盖的群体,如低支付能力者或需求与现有服务错配的蓝领人群[24][27] - 在特定场景下,AI已可媲美甚至超越新手咨询师,但在长期、深入的咨询关系中仍面临挑战,如咨询框架的重新定义和持续对话记忆问题[18][20] AI在心理咨询中的当前应用与用户接受度 - 简单心理的AI咨询助理上线后,70%用户会向其倾诉并反复使用,吸引了传统模式下无力负担服务但有强烈自我探索欲望的新用户[16] - 用户对AI表现出更高宽容度和信任感,认为AI更可控、反馈更稳定,相较于人类咨询师的不确定性,用户更愿意让渡信任给AI[17] - 公司在AI产品设计上刻意区别于主流陪伴型AI,预设大量启发式询问,引导用户探索问题深层原因而非纠缠表象[14][15] AI与人类咨询师的关系及行业影响 - 长远看AI可能完成人类咨询师70%-80%的工作,但更现实的目标是作为强大辅助工具,如为新手咨询师提供24小时在线的督导支持[33] - 人类对面对面交流的诉求将持续存在,简单心理平台近一半用户仍选择线下咨询,技术变革的实际应用推广速度慢于技术本身成熟速度[31][32] - 未来行业可能形成分化,部分用户坚持人类交流,更广泛群体转向AI服务,关键在于AI需先具备人类咨询师核心能力再探索创新范式[28][34] AI心理咨询的产品形态与发展挑战 - 简单心理不倾向于为AI设定虚拟人设,认为这会干扰咨询进程,更认同精神分析中咨询师作为"空白屏幕"的理念[35] - 当前最大挑战之一是如何重新定义AI咨询的设置,传统咨询依赖固定时间地点营造安全空间,而AI的24小时在线特性可能破坏治疗框架[20][21] - 行业处于发展初期,伦理讨论和立法重要性凸显,但不应一刀切禁止,需警惕AI对已有心理疾病苗头人群的潜在风险[36] AI拓展心理咨询服务边界 - 传统心理咨询存在阶级局限,服务模式筛选了用户,如简单心理平台用户最早只能预约第三天咨询,需要用户处于能"等待"的心理状态[25] - AI能服务过去被传统模式忽视的群体,如企业端业务中需求错配的蓝领员工,他们需要更实际即时的建议而非人格层面分析[24][25] - 公司通过AI产品触及低支付能力用户,重新找到创业意义感,未来将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以服务更广泛人群[27]
36氪精选:AI的24小时心理陪伴,可能是一场「灾难」|36氪专访
日经中文网·2025-11-15 0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