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太空游”项目“爽约”高交会 航天产业商业化落地仍面临挑战
证券时报·2025-11-15 08:58

高交会与“太空游”项目发布情况 - 第二十七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于11月14日开幕 [1] - 此前消息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将在高交会全球首发“太空游”项目,但开幕当天展区并未发布及展示该项目 [2][4] - 展区工作人员提供了集团新闻对接人联系方式,但记者多次拨打电话均无人接听 [6] 中国“太空游”市场热度与进展 - 商业航天公司深蓝航天于2024年10月在淘宝预售2027年亚轨道飞行船票,原价150万元(优惠价100万元)的门票在不到4分钟内售罄,直播观看量达300万人 [6] - 携程旗下品牌“鸿鹄逸游”趋势观察显示,太空旅游咨询量年增长率超过350%,成为高净值人群消费的新方向 [6] - 专家认为咨询热度高涨源于“炫耀性消费”与“资产避险”心理叠加,七成为情绪溢价,三成为真实出行需求 [7] - 政策层面将商业航天列为“新增长引擎”,提供了战略支持 [7] 市场前景与产业意义 - 全球太空旅游市场规模预计在2030年达到3000亿美元(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中国占比有望超过30% [8] - 商业航天被视作万亿蓝海市场,国内核心产业链环节有望孕育出百亿甚至千亿估值的本土龙头,对标美国SpaceX在2016至2025年间市值增长约40倍至4000亿美元 [8] - 发展“太空游”能通过商业需求反向牵引,加速可重复使用火箭、生命保障系统等核心技术的突破与迭代,推动航天技术民用化转化 [8] - 其意义在于将航天从政府预算表搬进利润表,技术外溢可直接降低卫星组网、太空实验的边际成本 [8] 中外差距与商业化挑战 - 中外商业航天落地进度存在显著差异,美国早在2001年送出首位太空游客,SpaceX在2024年已实现商业太空行走,而中国项目推出较晚 [11] - 核心差距在于技术积累后期发力,特别是在火箭垂直回收、无损着陆及快速检测再次发射等关键环节需要更长研发验证周期 [11] - 差距更在于“商业闭环”的构建,海外已实现飞行器复用百次、保险池规模百亿美元、乘客体检标准可复验的航班化管理,中国则缺乏载客舱、逃逸系统、人身保险、空域审批等民用标准 [11] - 项目落地面临三大难点:适航审定监管空白、保险精算数据缺失需自建数据库、以及火箭回收技术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