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从等风来到风口之上,一家飞控系统公司的五年
经济观察报·2025-11-15 18:12

行业共识与定位 - 低空经济被视为下一代交通基础设施而非短期风口,本质是让飞行成为可负担、可监管、可持续的基础服务[1][3] - 行业参与者逐渐在eVTOL产品定义和发展节奏上形成共识,方向明确但需回归理性发展[3] - 物理特性决定eVTOL必须遵循民航级安全标准,适航认证程序需从研发阶段纳入考量[3] 企业合作与里程碑 - 高域科技与边界智控于2025年10月签署协议,共同推进GAC-A6型飞行器适航取证与量产,目标2026年批量交付[2] - 合作始于2021年,当时低空经济尚未成为风口概念,仅有少数企业察觉潜力[2] - 边界智控在2024年、2025年完成近亿元A轮和数千万元A+轮融资,组建上百人研发团队[12] 技术发展与产业链 - eVTOL飞控系统是飞行器"大脑",需满足载人级安全要求,目前国内尚无企业完整开发过载客级适航飞控产品[7] - 行业新玩家来自汽车、无人机、军工等领域,带来不同技术思路,但部分创新方案偏离航空安全路径[11] - 产业链逐步完善,电池、电机、电控等环节出现专为eVTOL设计的产品,竞争从整机转向核心子系统生态[11][12] 适航认证与安全标准 - eVTOL需通过"适航三证"(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标准适航证)认证,流程严格且耗时[14][15] - 飞控系统适航需经历实验室测试、铁鸟/模拟机试验、系留试飞等多阶段验证,全程需可追溯、可解释[14] - 预计2026-2027年首批主机厂将获得型号合格证,但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仍需更长时间[15][16] 市场阶段与挑战 - 2023年底政策推动低空经济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涌入大量新玩家,资源投入增加[10] - 2025年行业热度回落,进入理性发展阶段,企业需管理外界预期并攻克长周期技术门槛[12][16] - eVTOL未来属于能穿越周期的企业,需明确目标并持续投入自主飞行技术研发[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