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是中国式现代化承前启后的关键五年 其主线是重构经济增长逻辑 产业政策从优化传统产业转向“超常规”科技攻关 战略重心从重“量”转向求“质” [5][6] - 规划通过以财税金融改革为核心的制度变革来破解财政约束 实现“向改革要增长” 为2035年远景目标夯实根基 [5][6][12] 明确三大任务 - “十五五”时期具有独特时空坐标 是“十四五”规划的延续和深化 更是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检验期 并为“十六五”收官冲刺奠定基础 [7] -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三重维度变化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国内经济向新质生产力驱动模式转型 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7] - 《建议》对经济形势研判呈现新特点 外部环境删除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表述 愈发强调“大国博弈更加复杂激烈”和“世界变乱交织、动荡加剧” [8] - 内部经济形势研判在分析有效需求不足、国内大循环卡点堵点等挑战的同时 也强调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与制度优势 [8] - 基于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了增长基准 实现经济总量较2020年翻一番要求2025-2035年间名义GDP年均增速保持在4%左右 实现人均GDP翻番需要同期名义GDP增速达3.9%左右 [9] 重塑经济增长逻辑 - 产业布局展现新战略思路 将“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置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首位 强调巩固矿业、冶金、化工等产业全球竞争力 [10] - 规划了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与六大未来产业(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形成梯度发展格局 [10] - 制造业发展战略从“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调整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 承认比重随发展适度下降的客观规律 更强调质量提升 [11] - 科技创新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将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11] - 中国服务业发展存在结构性缺口 2023年居民服务消费占全部消费支出比重为45.2% 显著低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56%-66%)存在近3万亿元潜在缺口 服务业投资也存在约1.5万亿元缺口 [12] - 扩大内需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消费领域通过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比、扩大优质供给、落实带薪错峰休假等方式激发潜力 投资领域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并实施重大标志性工程项目 [12] 向改革要增长 - “十五五”时期是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部署的集中落实期 核心特征是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增长潜力 300多项改革任务要求于2029年前全面完成 [13] -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改革重中之重 从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三方面系统推进 [14] - 绿色转型面临“赶进度”压力 要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需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需达到25%左右 [14] - 本轮“降碳”更聚焦产能升级改造 推动“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 高耗能行业生产增速下行但投资增速明显提升 [15] - 财税金融改革是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的关键举措 强调政策协同 财税改革聚焦可持续与效率 完善地方税、直接税体系 适当提高中央财政支出比重 增加地方自主财力 [15] - 地方财政可持续性问题突出 2024年地方广义财政收支差达-15.4万亿元 中央转移支付后仍有5.2万亿元资金缺口需依靠新增债务弥补 [16] - 财税改革需科学重新界定央地事权 将具有外溢性、需全国统筹的事权上移中央 同时加快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以拓宽地方税基 [16]
向改革要增长:“十五五”三大主线与超常规科技攻关
申万宏源证券上海北京西路营业部·2025-11-18 1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