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兴业证券王涵 | 人民币升值:重估之旅刚启程
王涵论宏观·2025-11-19 14:41

文章核心观点 - 未来6至12个月内人民币对美元出现较大幅度升值的可能性值得关注 [2] - 短期格局为“美松中稳”,支撑人民币升值趋势延续 [2] - 中长期人民币存在约6%的系统性低估,未来有望逐步修正 [2][3] 短期汇率驱动因素 - 美国货币政策受财政压力裹挟,特朗普政府面临约4000亿美元的额外利息负担,需联储通过“降息+量化宽松”压低整条收益率曲线以缓解压力 [8][9] - 美国货币政策受金融市场裹挟,AI产业“大而不能倒”,其高估值对流动性环境高度敏感,AI巨头资本开支占营收比重持续攀升并转向债务融资,货币环境收紧可能引发估值大幅调整 [9] - 中国货币政策展现出更强独立性与战略定力,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强调保持合理利率比价关系以支持银行稳定净息差 [15] 人民币汇率系统性低估与修正 - 2023年以来人民币汇率持续弱于历史合理水平,系统性低估幅度可能达到约6% [17] - 市场此前对人民币的两大系统性担忧(金融制裁风险与外部打压限制增长)的现实基础已逐步瓦解 [20] 跨境支付独立性增强 - 美国对俄金融制裁战略性失败,成为人民币国际化催化剂,2024年3月人民币在俄罗斯交易所和场外外汇市场占比分别达53%和39.6%,2025年11月中俄双边贸易近乎完全(99.1%)采用本币结算 [20] - 独立于SWIFT+CHIPS体系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网络正在形成,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跨境支付实时清算,在底层架构上替代SWIFT报文 [20][24] - 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取得突破,截至2025年10月末,CIPS业务网络覆盖122个国家和地区,间接参与者中境外参与者占比63.7% [23] - mBridge项目自2022年试点以来优势凸显,2024年6月沙特央行正式加入,超过30个国家以观察员身份参与,2024年10月31日BIS宣布项目初步探索性工作已完成 [24] 人民币国际化进展 - 人民币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第三大支付货币,2025年1-6月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8.3万亿元,同比增长7.7%,占比30.6% [22]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全球外汇储备中人民币份额为2.1%,位列第七大储备货币,规模为2554亿美元;美元份额由57.79%降至56.32% [23] 中美力量对比认知重构 - 特朗普2.0施政实践让市场认识到美国硬实力今非昔比,但全球对美元的配置仍在高位,金融与货币领域变化滞后于硬实力变迁 [25] - 特朗普“小院高墙”政策切割美元与全球最大商品供应国联系,动摇美元作为交易媒介的根本功能,可能加速人民币影响力提升进程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