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兴通讯屠嘉顺:从酷技术到好应用,Agent堵点在哪里
和讯·2025-11-21 18:15

AI产业发展现状与挑战 - 生成式AI技术高速发展但商业落地缓慢 美国公司采用付费AI产品的比例出现停滞迹象 麻省理工学院报告指出95%的生成式AI应用项目效果不佳或中途夭折[2] - 约90%的垂直企业并未真正理解AI技术 存在生搬硬套问题 需要定制开发专业大模型和Agent数字人才能融入企业业务流程[3] 大模型技术演进路径 - 行业共识认为AGI未来将是融合多模态输入的世界模型 针对特定场景可通过裁剪提升效率降低成本[6] - 主流大模型持续进化 百度文心5.0多模态理解能力突出 MiniMax M2专为Agent和代码设计 成本仅为Claude 3.5 Sonnet的8% Kimi k2 Thinking在token效率等工程化方向迭代[6] - 发展路径包括科技巨头研发终极通用模型后通过蒸馏剪枝技术适配不同场景 以及先发展行业专有模型实现商业闭环再向通用大模型迈进 例如特斯拉从自动驾驶FSD模型逐步升级至机器人应用[7] Agent技术落地进展 - 2025年Agent技术成为产业热点 开始落地到医疗教育5G网络运维等领域 中兴通讯与上海第十医院合作的医疗总检系统已投入应用[8] - 2026年Agent将大规模出现在各行业 但当前规模化落地仍受限于大模型多模态能力不足 多模态训练对算力需求呈指数级增长[8][9] - 算力紧缺是国产AI产业瓶颈 国产GPU企业如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加速上市进程 推动国产替代 DeepSeek OCR等多模态模型进化将促进Agent进步[9] 端侧AI发展趋势 - 2026年端侧AI产业链将加速成熟 手机端侧大模型可能率先突破 Super CLUE实验室测试显示手机小模型在自动点单等场景准确率超90% 中兴星云小模型在13款应用中获银牌[10][11] - AR眼镜等设备受硬件限制难快速突破 电池小导致续航差 摄像头过热问题未解决 普及仍需时间[11] 具身智能发展现状 - 人形机器人仍处于前期探索阶段 演示多依赖人工遥控 工业场景中存在机械自主动作控制等技术难点 C端缺乏可靠技术支撑[12] - 人形机器人需要兼容人类社会环境 制造方案中具身大脑的自主控制能力最为稀缺 是商业落地瓶颈[12][13] - 发展路径将先从B端工业场景开始 环境相对简单任务流程固定 可实现7×24小时作业 3C电子和汽车制造领域已实现突破[13][14] - 走进C端家庭预计还需5-10年 因生活场景对灵活性安全性要求极高 当前价格昂贵 但资本投入有助于加速产业链迭代[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