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形机器人路在何方?顶刊重磅综述,北航、国创中心、浙大等全景解析人形机器人技术现状与趋势
机器人大讲堂·2025-11-21 18:06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爆发期,大模型与高性能计算平台的深度融合正推动其从“硬件系统”演变为“软件赋能的具身智能体”[7] - 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格局呈现“国际基础扎实,AI赋能”与“国内需求导向,百花齐放”的双轨发展模式,国内企业在运动控制等关键技术领域已实现与国际“并跑”[9][10][11] - 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的理想载体,其技术体系复杂,涵盖本体设计、核心零部件、环境感知、运动控制、具身智能及人机交互等六大关键模块,未来发展面临软硬件协同、感知融合、智能泛化等核心挑战[14][43][46] 人形机器人发展历程与现状 - 技术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早期发展(1969-2000)、高度集成发展(2000-2015)、高动态运动与智能化发展(2015-2022)、快速发展的爆发期(2022年至今)[7] - 国际产业由美国、日本和欧洲引领,科技公司如Tesla、Figure AI与AI巨头OpenAI、NVIDIA共同推动技术迭代,知名学府提供基础理论支持[9] - 国内产业起步较晚但创新型企业众多,形成企业与高校并行的“双轨制”发展模式,政策支持精准,在运动控制算法、具身大模型等关键技术开源程度较高[10][11] - 国内代表性产品密集发布,例如优必选Walker S1(41个自由度,76 kg)、傅利叶GR-2(53个自由度,63 kg)、智元远征A2(40余个主动自由度,时速7 km)等,凸显“百花齐放”景象[11][13] 人形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 - 本体与核心零部件:本体设计面临高强度、紧凑、灵活和轻量化挑战,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等实现平衡,如Tesla Optimus总重控制在57kg以内;核心零部件包括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高性能控制器和仿人灵巧手,其技术挑战集中在材料耐久性、热管理、计算能力和操作稳定性[17][21] - 高精度环境感知与场景理解:依赖传统传感器(视觉、力觉等)和新型传感器(视触觉、电子皮肤等),核心挑战在于多模态信息融合,当前决策延迟在200~300 ms,而达到人类操作水平需低于100 ms[24] - 运动控制与平衡:包括双足步态控制、上肢灵巧操作和全身协调运动三大模块,研究重点从稳定性转向全身协调运动与上肢操作的交互优化,通过多模态感知技术实现动态平衡下的复杂任务[25][28] - 具身智能与大模型:定义为智能体通过物理形态与环境互动来感知、决策和执行的能力,发展路径包括通用大模型(如Google的PaLM-E)和垂直大模型(如字节跳动的GR-2模型),全球协作项目如DeepMind的RT-X和NVIDIA的Project GR00T推动技术落地[27][31][32] - 人机协同与共融交互:关键技术包括柔顺控制、动作与意图交互、情感共融,情感理解是实现“人本智造”以人为本的核心需求[33][36] - 操作系统与工具链:操作系统需具备数据互联、分布式协同等特征,生态繁荣度是未来核心竞争力;仿真平台如NVIDIA Isaac Sim支持大规模虚拟训练,虚实融合是新发展趋势[36][37] 人形机器人典型应用 - 特殊服役环境:在国防军工、应急救援等场景具备类人结构和高自由度运动优势,能执行其他机器人难以完成的任务[39] - 智能制造:在汽车制造领域展现灵活移动性和对产线变化的适应能力,例如优必选机器人与东风柳汽、吉利汽车合作,宇树科技机器人在蔚来汽车工厂进行自动拣料配送[40] - 民生服务:在家庭服务、社会服务、医疗健康和教育培训等领域有巨大潜力,但当前应用多为示范性验证,面临续航、操作精度和高成本等挑战[42] 人形机器人挑战与难点 - 整机软硬件需加强协同化创新设计,早期需统筹机-驱-控-算的指标分配与实时性约束[43] - 复杂任务尚需高精度环境感知与多模态融合,现有传感难以全面覆盖复杂环境变量[43] - 强思维链高泛化性具身智能仍处在起步阶段,大模型对底层控制的直接介入有限,动态环境建模能力待增强[43] - 动力系统的驱动高效性与续航持久性未达需求,电池能量密度与充电效率是限制因素[45] - 标准规范与安全保障体系亟需加强,需完备技术、性能、安全测试标准[45] 人形机器人未来发展趋势 - 具身智能与通用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从大语言模型交互向视觉-语言-动作模型为主的多模态交互过渡[46] - 端到端多模态大模型提升自主操作技能,通用与垂直大模型两种发展路线并行迭代[46] - 大规模仿真训练平台助力高效迭代,虚实融合仿真成为新趋势[46] - 算力算法升级推动技术快速融合创新,新一代通信技术、云-边计算、新能源等技术将与人形机器人深度融合[46] - 人机环共融与安全伦理逐步规范,构建人机智融新范式[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