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AI投资热潮对宏观经济产生显著拉动作用,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主要由科技巨头的巨额资本开支驱动 [2][3] - 科技巨头通过复杂的表外融资结构调动金融资源,在提升融资效率的同时也引发了潜在的金融风险担忧 [4][5] - 中国民间投资面临挑战,政策需从“清障”转向支持民间资本在新兴科技领域“拓荒”,并借鉴美国经验,优化融资模式和容忍适度风险 [6][7][8][9][10] 美国AI投资宏观经济影响 - 2025年前两个季度,投资对美国GDP的贡献升至每季度年化1个百分点,创2023年以来最高水平,投资对GDP增长贡献率罕见逼近消费 [2] - AI带动的投资主要投向数据中心和相应设备领域 [2] 美国科技巨头资本开支 - 2025年第二季度,美股“七姐妹”(苹果、微软、英伟达、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et、Meta和特斯拉)资本开支规模近1000亿美元,较三年前同期翻倍,年增速接近65% [3] - 预计2025年全年,美国科技巨头资本开支将达到5000亿美元 [3] - 摩根士丹利预测2025年至2028年全球数据中心支出接近3万亿美元,其中1.4万亿美元来自科技巨头 [3] 科技巨头融资模式与风险 - 过去两个月,Meta、甲骨文、Realty Income在投资级债券市场募资750亿美元,规模为新冠疫情前年均水平两倍,远超2015-2024年间行业年均320亿美元融资额 [4] - OpenAI、英伟达、甲骨文通过交叉持股注入市场想象空间,但也带来更大风险隐患 [4] - 科技巨头设计复杂融资结构将部分投资转至“表外”,以减少对当期财务报表的影响 [4] - Meta为路易斯安那州数据中心设计融资方案:基金管理公司投资30亿美元成立合资公司(持股80%),合资企业再发行270亿美元债券支持建设 [5] - 类似金融设计也出现在OpenAI、xAI等公司的大型算力中心项目中 [5] 中国民间投资现状与政策 - 民间投资占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已降至50%以下 [6] - 新出台的《若干措施》明确铁路、核电重点领域民间资本持股比例可在10%以上,鼓励对民营企业合同预付款比例提高至合同金额30%以上 [6] - 促投资政策应在“清障”同时,将更多精力用于支持民间资本在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拓荒” [7] - 政策应重点关注有能力有意愿、正处在扩张周期的企业 [7] 中美对比与政策建议 - 美国AI投资由拥有高利润率、现金储备和市值的科技企业主导,中国也需为类似企业创造投资空间 [8] - 需高度重视金融市场在投资中的作用,美国“金融+科技”双轮驱动显示其强大的金融资源调动能力 [8] - 中国民间投资长期依靠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地方政府角色在统一大市场建设和化债背景下出现变化 [8] - 可尝试以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为底层资产的REITs等新金融工具 [9] - 需容忍一定程度的风险与泡沫,为民间投资留出“风险敞口”,以保持创新土壤 [9][10]
美国AI版“四万亿”,能给中国民间投资带来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