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赋能未来产业发展:从理论逻辑到制度路径|政策与监管
清华金融评论·2025-11-22 18:26

全球未来产业竞争格局 -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处于孕育萌发或产业化初期阶段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具有显著的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方向,是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 [3] - 全球主要经济体正加快布局未来产业: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大规模投入半导体、清洁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欧盟通过《欧洲芯片法案》和"地平线欧洲"科研计划推动核心技术突破与供应链自主;日本实施"半导体与数字产业战略"以重建先进制造体系并引导高端制造回流 [3] - 科技竞争焦点正从传统产业效率之争转向未来产业主导权之争,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成为塑造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3] 中国未来产业发展政策框架 - 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以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为重点,目标到2030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未来产业集群 [4] - 《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从结构性货币政策、专项信贷、产业基金等方面部署金融支持路径,形成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协同发力的总体框架 [4] - 政策转化为可操作金融实践的关键在于科学把握金融支持未来产业的内在规律与现实基础,需从经济机理阐明金融介入的必要性,并结合金融体系实际条件评估结构短板与比较优势 [4] 金融支持未来产业的理论机制 - 未来产业技术路线未定、成果转化不确定,投入高、周期长、风险大,以量子通信为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2003年启动相关实验,历经十余年才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工程化应用(2016年"墨子号"卫星发射、2017年京沪干线建成、2020年国盾量子登陆科创板) [6] - 未来产业发展需要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系统性协作,市场自发机制难以形成有效投资激励,因私人资本普遍短视且风险厌恶,而未来产业成果具有公共品属性,社会效益远高于企业自身收益,导致资金供给不足和创新断档的市场失灵 [6] - 现有金融体系风险评估逻辑以抵押担保、现金流和历史信用为重点,难以适应未来产业"无抵押、无利润、无历史数据"的特征,存在信息错配(缺乏技术潜力识别能力)、时间错配(高估短期风险低估长期回报)和结构错配(难以将算法、数据、专利等无形资产纳入信用体系)三大结构性约束 [7][8] 金融体系改革方向 - 金融支持未来产业的关键是通过制度创新矫正市场失灵与现有金融体系的结构性约束,使金融从被动资金供给者转变为创新体系的制度支撑者 [8] - 中国应以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强化金融科技驱动,优化金融资源供给,完善体制机制协同,构建更好适配未来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