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理财产品收益“注水”?业界呼吁规范业绩展示
中国基金报·2025-11-23 22:15

理财产品收益“注水”现象 - 银行理财产品存在收益“注水”问题,即宣传收益与实际收益差距过大,引发投资者关注 [2] - 部分理财机构将表现较好的区间收益率置于App页面显眼位置,而表现较差的区间业绩则被放置在角落 [4] - 部分银行会通过多种手段拉高短期收益率以利于“打榜” [4] 收益“注水”的具体案例与深层原因 - 以某股份行为例,其推荐产品展示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最高达7.01% [4] - 该行代销的一款产品宣传成立以来年化收益率为3.149%,但其近6个月、近3个月、近1个月年化收益分别为1.89%、1.53%、2.11%,均未达到业绩比较基准下限(2.22%-2.52%) [4] - 深层原因包括:部分理财公司仍未摆脱规模导向,倾向于打造“亮眼”业绩产品吸引资金 [4] - 负债端风险偏好与净值化管理的现实矛盾,理财客户对净值波动敏感,期望稳定收益 [4] - 低利率环境下传统固收资产收益率系统性下行,部分公司多资产配置能力不足,可能采用技术性手段“调节”收益 [5] 收益“注水”的危害 - 产品实际表现持续低于合理预期,将影响投资者对行业专业性与诚信度的认可 [6] - 过度关注短期业绩与规模排名,可能削减在投研体系、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等核心能力上的投入,影响行业高质量发展 [6] - 资金过度追逐短期业绩亮眼产品,可能削弱理财资金服务实体经济长期融资需求的功能,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6] 行业业绩达标现状与挑战 - 2025年三季度,27家理财公司4874只到期封闭式公募人民币产品中,固收类理财产品业绩基准中枢达标率均值为51.84%,加权平均兑付收益率为2.7%,环比下降0.26个百分点 [8] - 近半数产品无法达到业绩基准中枢的原因包括:“资产荒”背景下收益空间收窄、债市波动加大投资难度、净值化转型中策略调整更趋谨慎,削弱收益潜能 [8] 业界建议的改进方向 - 应明确业绩比较基准为参考目标而非收益承诺,避免设置过于宽泛的浮动区间 [9] - 建议引入旗下产品历史达标率、平均实际兑付收益率等辅助指标,增强业绩表述合理性与可比性,同时强化风险披露 [9] - 理财公司应转向客户需求导向的服务模式,从单一产品销售向资产配置解决方案转型 [9] - 加强多元资产与策略创新能力,例如开发透明、低成本的指数化产品,在控制波动率前提下增强收益韧性 [9] - 投资者应意识到资管新规后已不存在“刚兑”产品,理解“卖者尽责、买者自负”原则,对不实宣传保持警惕 [9] - 投资者应正确理解业绩比较基准仅为参考目标,并关注其设定方式、产品持续表现与风险控制、管理人整体业绩兑现能力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