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的重要性与定位 - "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1][3] - 该时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要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4] - 做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对于分阶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意义重大,确保完成2035年宏伟目标的一大半进程[5] 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意义 - 对于在世界百年变局中赢得战略主动意义重大,要以自身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6] - 对于更好适应国内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意义重大,包括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凸显、经济发展向做优增量与盘活存量并重转变、人口减量发展和老龄化加深等新特征[6][7] 巩固拓展发展优势 - 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国内市场容量大、需求层次多样、应用场景丰富,是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稀缺资源[8] - 拥有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产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具有独特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8] - 拥有丰富人才资源优势,全民受教育水平持续提高,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持续释放[8] 破除瓶颈制约 - 着力突破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包括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国际科技和人才交流合作受限等问题[9] - 努力解决产业竞争"前有围堵、后有追兵"问题,应对国际产业分工本土化、区域化、集团化态势[9] - 解决好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尚未完全出清的重点领域风险隐患防范化解问题[9] 补强短板弱项 - 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对滞后,必须优先补上这一最大的短板弱项[10] - 民生保障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短板,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压力较大,需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10] - 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防灾减灾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能力等基础领域存在短板弱项亟待加强[10] 经济发展目标与路径 - 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1] - "十五五"时期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持续稳增长、稳就业、稳预期,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11] - 促进形成更多由内需主导、消费拉动、内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13] 新质生产力与产业升级 - 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全球竞争力,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12]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2] - 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和应用,统筹推进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12] 内需市场与消费升级 -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惠民生和促消费紧密结合,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优化收入分配结构[13] - 合理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加大直达消费者的普惠政策力度,提高居民消费率[13][14] - 坚持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激发民间投资活力[14] 绿色发展与能源转型 - 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新引擎[15] - 持续提高新能源供给比重,推进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能源强国[15] - 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15] 国家软硬实力提升 - 全面增强综合国力,切实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16] - 把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打造成为更加广泛的全球公共产品,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同发展[16] 发展与安全统筹 - 在发展中固安全,在安全中谋发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17] - 加强重点领域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重大基础设施安全[17]
韩文秀发表署名文章
财联社·2025-11-24 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