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发展里程碑 - 公司于2003年在美国由三位科学家创立,专注于细胞凋亡通路等前沿抗癌靶点研发[9] - 2009年因核心产品AT-101临床失败及全球金融危机,公司濒临破产,创始团队以零对价接手上海团队及管线,成立亚盛医药[10][12] - 2015年获得9600万元A轮融资,2016年获得5亿元B轮融资,2018年获得10亿元C轮融资,投后估值达约40亿元[16] - 2019年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募资约4.2亿港元,成为首批登陆港股的小分子创新药企之一[2][21] - 2025年1月在纳斯达克上市,募资约1.26亿美元,成为首家“先港后美”双重上市的中国生物医药企业[2][36] 核心产品与商业化进展 - 第三代BCR-ABL抑制剂耐立克(奥雷巴替尼)是中国首个、全球第二个获批的同类产品,针对T315I突变[23] - 耐立克2023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后加速放量,202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达2.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3%,占公司总收入九成以上[6][23] - Bcl-2抑制剂利生妥(APG-2575)于2025年7月获批上市,成为中国首个国产原研Bcl-2抑制剂、全球第二个同类产品,具备Best-in-class潜力[6][31] - 2024年与武田制药达成合作,总金额高达13亿美元,授予耐立克除大中华区外的全球权益,交易包括1亿美元选择权金、最高12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12%–19%的销售分成[5][26] 研发管线与技术平台 - 公司形成两条清晰研发主线:TKI方向(覆盖BCR-ABL、FAK、ALK、ROS1等靶点)和细胞凋亡通路方向(覆盖Bcl-2、MDM2等靶点)[17][18] - 核心在研产品包括MDM2-p53抑制剂APG-115、FAK/ALK/ROS1抑制剂APG-2449、EED抑制剂APG-5918、Bcl-2/Bcl-xL双靶点抑制剂APG-1252等[34] - 截至2025年,公司累计获得478项授权专利(其中342项来自海外),4个核心产品获得16项FDA孤儿药资格及多项快速通道资格[34] 财务与运营状况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总收入为2.34亿元人民币,现金储备超过30亿元人民币[41] - 公司在全球同步推进40余项临床试验,拥有约700人的国际化团队,覆盖研发至商业化全链条[41] - 与武田、默沙东、阿斯利康、辉瑞等跨国药企及信达生物等国内企业建立合作网络,并与多家全球顶尖学术机构合作[41] 未来增长驱动因素 - 耐立克在中国市场的渗透速度及武田推动下的全球市场拓展前景[43] - 利生妥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等适应症中的差异化放量及Best-in-class竞争力[43] - APG-115、APG-1252、APG-2449和APG-5918等后续管线复制“耐立克+利生妥”成功模式的潜力[43] - 双重上市后资本开支、临床投入与商业化收入之间的平衡能力[44]
亚盛医药背水一战换来的第二条命
新财富·2025-11-24 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