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核心观点 - 2026年中国经济将呈现“革故鼎新”的特征,表现为短期名义经济增长明显回升、行业去旧迎新、经济再平衡扩大内需、宏观政策框架更加短长期并重 [5] - 经济仍将延续修复式增长格局,但名义GDP增速将从2025年的4%上升至2026年的5%,这对权益市场的配置风格将产生较大影响 [9] - 行业层面出现去旧迎新、转换赛道的局面,房地产等旧行业贡献下降,而AI、新质生产力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影响力将不断跃升 [10] - 政策层面将更加注重短期和长期兼顾,以应对经济再平衡和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11] 经济新模式:修复式增长 - 中国经济处于修复式增长过程,而非典型的周期性复苏,其特点是经济动能并非持续变强,且伴随通胀下行压力 [13] - 修复式增长面临三大部门压力:居民部门收入信心下滑、贷款意愿下降、预防性储蓄增强 [13];企业部门存在债务压力与产能过剩问题,PPI同比持续负增长 [15];地方政府面临土地财政模式退潮和化债压力 [17] - 修复式增长具有四大特征:增长低于潜在增长动能弱 [19];供需失衡背景下低通胀环境常态化 [21];宏观预测难度加大带来增长不确定性 [24];财政货币政策要求持续宽松 [26] 行业新变化:旧势力下降与新势力上升 - 房地产行业持续调整,2025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4.7%,新开工面积下降19.8%,市场进入“L型”筑底阶段 [28] - 反内卷政策在多个行业推进,涉及钢铁、水泥、光伏、储能、汽车、建筑等行业,旨在治理低价无序竞争和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32] - 部分行业景气度已改善,包括农林牧渔相关的养殖业、饲料、农化制品,以及顺周期板块中的普钢、水泥、塑料等 [32] - AI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核心驱动力,AI投资相关产业对美国GDP增长拉动约1个百分点,美股科技股龙头2025年CAPEX预计达4000亿美元以上,同比增长近70% [35] - 中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8%,十五五规划将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37] - 产业布局呈现三梯队格局: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新兴产业加快规模化发展,未来产业探索多元技术路线 [39] 经济再平衡:内需与外需 - 中国经济呈现“供强需弱”特点,外需拉动模式难以持续,扩大内需是应对国际不确定性的根本 [40] - 扩大内需需从三大支柱发力:提升居民收入(工薪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46];优化收入分配提升居民部门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 [48];完善社会保障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49] - 对外投资出现结构性变化,2024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占比达到17%以上,较前一年环比上行3.7个百分点 [52] 2026年经济展望 - 预计2026年维持5%左右经济增长目标,名义GDP增速从2025年的4%上升至5% [55][82] - 通胀将回升,预计2026年PPI下跌0.6%左右(2025年预计下跌2.6%),CPI增长0.4%左右(2025年预计零增长) [78][80] - 中美贸易摩擦缓和,预计2026年中国出口增长5%左右,进口增速回升至3%左右 [60] - 居民消费将改善,预计202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4%,较2025年增速4.2%改善 [64] - 投资增速可能回升,预计202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制造业投资增长5%,基建投资增长5%,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左右 [73] - 宏观政策保持宽松,财政政策赤字率维持4%不变,货币政策可能降准降息一次 [74][76] - 人民币汇率可能延续升值趋势,预计2026年底升至6.9元/美元左右 [83] 大类资产展望 - A股市场风格将更趋均衡,催化因素从“流动性”转向“价格盈利”,除了景气成长外,周期反转也值得关注 [92] - 中债收益率存在上行空间,名义GDP回升、企业盈利推升、股市分流等因素对债市形成压力 [94] - 美股持续震荡向上格局未扭转,截至2025年10月美股收益率达20.2%,主要由企业盈利增长12.5%贡献 [96] - 美债收益率中枢预计小幅下行,但面临政策尾部风险 [97] - 美元指数预计在2026年保持区间波动,受欧美利差和地缘政治因素影响 [99] - 商品市场呈现避险周期轮动,黄金作为储备资产吸引力增强 [103]
2026年度展望:修复式增长下的再平衡与新动力|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2025-11-25 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