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张树伟:煤电“安全兜底”和“低碳转型”,需在运行方式上高度分化
和讯·2025-11-26 16:56

煤电功能定位与运行模式转变 - 煤电功能定位从"基础保障性电源"转换为"支撑调节性电源" [2] - 煤电概念需进一步细分 政策层面将煤电作为整体存在符号化问题 [3][9] - 全国运行煤电约13亿千瓦 5000多台机组 在建规模超过2亿千瓦 发电量占总量的55%到60% [10] - 煤电运行突出"平均化"问题 高效机组小时数上不去 低效机组下不来 300MW机组利用小时甚至高于600MW [10] - 实现"安全兜底"和"低碳转型"需让5000多台机组高度分化运行 包括基荷运行 主保安全 专做调节 平稳退出 [3][10] 新能源发展现状与挑战 - 截至2025年9月全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7亿千瓦 占全国发电装机的46% [2] - 2025年前三季度风光发电量合计达1.7万亿千瓦时 占同期全社会用电量的22.3% [2] - 2025年上半年全国弃风率6.6% 弃光率5.7% 较2024年有所上升 [2] - 新能源规模扩张遇到系统消纳压力加大 要素保障难度增加等挑战 [2] - 风光比重还不到20% 远未到"高比例"程度 [14] 电力市场机制与政策挑战 - 电力增速超过GDP增速 部分省份电量/最大负荷增长达到8%~10% [7] - 电力市场成交量越接近实时用电越小 价格越接近实时越低 体系可行取决于稳定煤炭价格 [17] - 市场存在层级多 割裂强 价格难收敛问题 煤电"平均化"运行突出 [21] - 政策规划到2030年新增能源消费的70%由非化石能源供应 零碳园区风光比重要求80% [7] - 很多省份对风光新增投资存在正式或非正式限制 最常见原因为"电网消纳能力不足" [8] 绿电消费与绿证制度 - 绿电消费在经济上应完全等价于绿证消费 一种虚拟有价证券 [12] - 绿证制度逻辑源自欧美配额制模式 但在我国风光发电长期平准化成本已显著低于传统能源 [12] - 绿色价值认定沦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额外价值的"泡沫化"身份认证 [13] - 绿证之于减排目标既不必要也远不充分 [13] 系统平衡与技术创新 - 新型储能 智能电网等手段主要效果是让50%以上煤电运行更稳定 而非减少其绝对总体出力 [20] - 系统排放并不自动随着风光增加而减少 存量部分高度稳定 [16] - 技术层面需实现5分钟级经济调度 政策制定回到"问题/目标导向"闭环 [21] - 需开发基于8760小时负荷曲线与剩余负荷曲线的规划模型 避免"点平衡"误导 [22] 分布式能源与消纳效率 - 绿电直供本质是"增量"机制 并网比例很低 谈不上"外送" [18] - 提升消纳效率关键是允许风光在更大"统一池子"里与煤电进行替代 [18] - 分布式能源因规模小缺乏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 宏观上经济性有限 [19] - "电力溯源"没有实质意义 系统只需在明确边界内实现供需总体平衡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