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
搜索文档
以色列总统与英国首相“激烈”会谈,双方分歧凸显
央视新闻· 2025-09-11 08:06
外交关系动态 - 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与英国首相斯塔默在唐宁街举行了涉及深刻分歧的"激烈"会谈 [2] - 英国计划加入法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行列,将于本月晚些时候承认巴勒斯坦国 [2] 军事行动与反应 - 以色列将对哈马斯的打击行动扩大至卡塔尔,并对这个英国在中东的盟友发动空袭 [2] - 以色列的军事行动遭到英国首相斯塔默的谴责 [2] 政策条件 - 英国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计划附带条件,即除非以色列满足包括加沙停火在内的各项条件 [2]
以色列重创“调停者” 加沙停火谈判或再陷僵局
央视新闻· 2025-09-11 07:31
一文速览最新动态。 卡塔尔 双管齐下 将对以色列采取法律行动 针对以色列的袭击,卡塔尔司法部10日发表声明称,卡塔尔当天举行内阁会议,决定组建一个法律团 队,对以色列采取法律行动,团队将由卡塔尔外交国务大臣胡莱菲牵头。 将重新评估加沙冲突调停者角色 以色列以针对哈马斯高层为由对卡塔尔首都多哈发动空袭,导致数人死伤,引发国际社会强烈谴责。9 月10日,卡塔尔方面表示将对以色列采取法律措施,而以方威胁卡方驱逐哈马斯高层,否则将采取行 动。 加沙战火为何烧向海湾?作为巴以冲突斡旋方的塔卡尔是否要重新定位自身角色?一文速览最新动态。 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当天表示,卡塔尔正在重新评估其作为加沙冲突调停者的角色。 穆罕默德说,在卡塔尔斡旋加沙冲突的过程中,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参与完全是对卡塔尔时间 的"浪费"。他指责内塔尼亚胡正将中东推向"混乱",令整个海湾地区陷入危险之中。 他还透露,卡塔尔正在重新评估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高层领导人在卡塔尔的去留问题。 以色列 威胁卡塔尔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10日要求卡塔尔驱逐正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 领导人,或者将他们"绳之以法"。 ...
以色列总理要求卡塔尔驱逐哈马斯领导人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11 03:26
地缘政治紧张局势 - 以色列总理要求卡塔尔驱逐或法办哈马斯领导人 否则将自行采取行动 [1] - 以色列国防军对哈马斯高层实施精准打击 造成至少6人死亡数人受伤 [1] - 以色列指控卡塔尔资助哈马斯并提供豪华住所 [1] 国际关系动态 - 卡塔尔外交部发表声明确认袭击事件伤亡情况 [1] - 事件涉及以色列 卡塔尔和哈马斯三方关系 [1]
俄外交部:以色列袭击多哈严重违反国际法,应受最强烈谴责
环球网· 2025-09-10 16:52
"俄方认为,此次事件严重违反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侵犯一个独立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进一 步加剧中东地区不稳定局势。"俄外交部当天在声明中称,以色列这种行为"应受到最强烈谴责"。 【环球网报道】据俄新社等媒体报道,俄罗斯外交部10日发表声明,强烈谴责以色列对卡塔尔首都多哈 发动袭击。 声明还称,俄方呼吁有关各方采取负责任的态度,避免采取导致巴以冲突地区局势恶化、使寻求政治解 决方案复杂化的行动。 以色列9日对位于多哈的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高层成员进行"精准打击"。多个国家对此 表示强烈谴责,认为以方此举严重违反国际法,公然侵犯卡塔尔主权。 ...
以军空袭多哈 五大原因震惊世界
新华社· 2025-09-10 16:39
以色列对卡塔尔哈马斯目标的袭击事件 - 以色列国防军和国家安全总局对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哈马斯高层成员实施精准打击并立即承认责任 [1][3] - 袭击发生时哈马斯谈判代表团正在讨论美国提出的加沙停火方案 [2] - 以色列打破不在斡旋国采取行动的未明说共识引发国际社会强烈谴责 [1][2] 袭击事件的特殊性与破坏性 - 当事方在斡旋国谈论停火时遭另一当事方袭击被分析人士称为史无前例 [2] - 以色列此前在德黑兰暗杀哈尼亚后5个月才承认而此次立即全盘认领行动 [3] - 以方表明哈马斯领导人随时随地会成为打击目标且行动明目张胆 [3] 对停火谈判与被扣押人员的影响 - 德国外长表示袭击危及释放被扣押人员的所有努力 [3] - 美国前驻以色列大使认为袭击使被扣押人员面临更大危险及哈马斯报复风险 [3][4] - 袭击增加被扣押人员获释前景的不确定性 [3] 地区政治影响与稳定性担忧 - 美联社报道称袭击在中东引发政治冲击波并引发对美国安全保障能力的怀疑 [4] - 卡塔尔保留回应权利并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引发对其稳定局势能否维持的担忧 [4] - 前美国情报官员指出袭击强化阿拉伯世界认为以色列是中东最大不稳定因素的看法 [5] 美国与以色列的协调关系 - 特朗普在袭击稍早前通过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而非以色列方面获悉消息 [6] - 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在袭击前一天与以内塔尼亚胡高级顾问会谈未被告知行动计划 [7] - 分析认为当前态势表明美国无力约束以色列且内塔尼亚胡放手推动加沙战争 [8] 国际反应与外交动态 - 美国总统特朗普与内塔尼亚胡和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进行电话交谈 [5] - 特朗普向卡塔尔保证类似事件不会在境内再次发生 [5] - 科威特大学助理教授指出海湾国家需推动建立地区秩序以免沦为以色列棋子 [8]
加沙经历“最艰难的日子之一” 以总理:付出外交代价也要达成目标
新华网· 2025-09-08 09:30
军事行动进展 - 以色列军队袭击加沙地带多地造成至少50名巴勒斯坦人死亡其中46人死于北部地区[1] - 以军彻底摧毁超过50处建筑另有约100处建筑受损包括高层住宅楼[3] - 以军已控制加沙城40%区域并计划扩大军事行动[6] - 以军袭击加沙城一座高层建筑称哈马斯在此设置情报设施和观察哨[6] 人口流动与人道状况 - 加沙地带约200万人口中约100万人现居于加沙城[3] - 约10万巴勒斯坦平民已离开加沙城[5][6] - 过去24小时内有5人死于饥饿或营养不良包括3名儿童[4] - 自3月18日以来以军行动造成近1.2万人死亡超过5万人受伤[4] 政治动态与各方立场 - 以色列总理称将继续打击加沙城即使付出外交代价也要确保加沙地带不再对以色列构成威胁[1][6] - 哈马斯与巴勒斯坦多个派别一致同意继续寻求结束战争并为战后阶段制定路线图[4] - 以色列安全内阁批准以军接管加沙城计划引发国内外谴责和反对[6]
内塔尼亚胡称约10万巴勒斯坦平民已离开加沙城
新华网· 2025-09-08 06:26
军事行动进展 - 以色列军队已控制加沙城40%区域并计划扩大军事行动[1] - 以军袭击加沙城高层建筑 称该建筑被哈马斯用作情报收集设施和观察哨[1] - 约10万巴勒斯坦平民已离开加沙城[1] 人口流动情况 - 加沙地带总人口约200万人 其中约100万人现居于加沙城[2] - 冲突初期加沙城大部分区域沦为废墟 导致许多居民迁出[2] - 以军轰炸其他区域后 部分居民返回加沙城[2] 战略目标声明 - 以色列总理明确要求消灭哈马斯组织并确保所有被扣押人员获释[1] - 以色列坚持确保加沙地带不再对以色列构成威胁[1] - 以色列承认在外交领域付出代价但仍坚持军事行动[1]
现场画面!伦敦爆发支持巴勒斯坦抗议活动超400人被捕,有示威者与警方发生冲突
环球网· 2025-09-07 11:15
抗议活动规模与冲突情况 - 伦敦爆发约1500人参与的大规模支持巴勒斯坦抗议示威活动 [1] - 警方与抗议者发生冲突并逮捕超过425人 其中25人以上因袭警或违反公共秩序被捕 [4] - 现场出现警员强行拖拽示威者引发的扭打和激烈争吵 [4] 抗议诉求与政府禁令 - 示威者高举反对种族灭绝和支持巴勒斯坦行动的标语 反对英国政府取缔"巴勒斯坦行动"组织的决定 [1] - 英国政府于今年7月将该组织列为被禁组织 成员最高可判处14年监禁 [4] 巴以冲突背景数据 - 新一轮巴以冲突持续700天 加沙地带累计超过6.4万人死亡 16万人受伤 [4]
人道救援船队从西班牙起航前往加沙地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03 10:20
人道主义救援行动 - 全球坚韧船队于1日从西班牙巴塞罗那港口起航 计划9月中旬抵达加沙地带[2] - 船队由来自44个国家和地区的约20艘船组成 另有数十艘船预期本周晚些时候加入[2] - 可能成为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试图打破以色列封锁的最大规模海上行动[2] 加沙地带人道主义状况 - 依据联合国报告 加沙地带超过50万人陷入饥荒 系中东地区首次被正式确认发生饥荒[2] - 以色列军事行动已导致超过6.3万人死亡 其中包括124名死于营养不良的儿童[2] - 以色列封锁导致巴方重大人员伤亡并酿成严重人道主义灾难[2] 行动执行风险 - 船队原计划前一天出发 因恶劣天气返港待风暴过境[2] - 以军近几个月拦截了多艘试图冲破封锁驶往加沙地带的援助船[2] - 全球坚韧船队可能遭遇同样命运[2]
加沙九成校舍被毁 逾66万儿童无法接受教育
新华网· 2025-09-02 18:17
加沙地带教育基础设施损毁状况 - 以色列军队摧毁加沙地带几乎所有基础设施 包括校舍[1] - 加沙地带97%学校建筑遭破坏 近92%建筑需要全面重建或大规模修缮[3] - 518栋教育建筑需重建或修缮 432栋校舍遭直接轰炸[3] 儿童教育受影响程度 - 超过66万儿童无法接受教育 占应返校儿童群体的全部[1] - 儿童在废墟中艰难求生 多数失去亲人并面临饥饿创伤[1] - 加沙儿童同时遭受饥荒和失学双重危机[3] 人道主义机构行动与挑战 - 近东救济工程处向巴勒斯坦注册难民提供教育医疗等服务[3] - 以色列自2024年1月底禁止该机构运转 公共服务面临崩溃[3] - 机构主任专员呼吁停火作为解决儿童危机的唯一途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