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纯粹
icon
搜索文档
doro爆火:从来就没有性压抑,只有爱压抑
虎嗅· 2025-05-30 17:52
网络文学与情感需求 - doro形象的核心在于展现"一无所有时的纯粹的爱",填补了当代网络对纯粹情感的需求缺口[1][4][8] - 当代社会对爱的定义逐渐物质化,从古典时代的含蓄表达到现代需要彩礼、房产等物质条件,导致男性对"爱"产生应激反应[10][11][12][13][14] - 纯粹的爱被定义为与物质无关的情感,在一无所有时仍能存在的感情才是真正的爱[18][19][20] 女频与男频叙事差异 - 女频通过"霸道总裁爱上灰姑娘"的叙事满足女性对"不顾一切的爱"的幻想,关键在于女主的平凡与男主的优越形成反差[21][23][24][27] - 大女主剧因强化女主角色而削弱了爱情戏剧张力,导致叫好不叫座[26][28] - 男频文学普遍抛弃纯爱叙事,转向"龙傲天"式实力崇拜,情感线被绩效主义取代[29][30][31][42] 男性向情感需求的市场空白 - 江南的作品是罕见的男性向言情,但面临"屠龙英雄"与"少年爱情"叙事无法共存的矛盾[36][37][38][40] - 当代男性在现实中缺乏被爱的体验,导致情感需求被压抑,但这一需求并未消失[48][49][51] - doro的爆火反映了男性对纯粹情感的潜在需求,可能催生新的恋爱游戏市场机会[52][53] 历史与现实的映射 - 历史故事如"故剑情深"表明即使帝王也珍视微末时期的爱情[44][45][46] - 高速发展期促使男性优先选择搞钱而非恋爱,导致无爱情作品盛行[50]
“年轻没有失败”(这部剧里有我的青春)
人民日报· 2025-05-22 06:12
20多年过去,剧中在操场上狂奔的热血少年早已为人父母,当年一起嬉笑打闹的伙伴也散落各地。但每 当想起这群骨子里刻着"年轻没有失败"的年轻人,我心底依然会涌起一股热流。原来青春最美的不是永 恒的年轻,而是那些与朋友并肩成长的日子,早已化作生命里永不熄灭的星光,在岁月长河中持续闪 耀。这"星光"提醒我们:人都要成长,那份17岁的纯粹友情,永远是荆棘满途的人生道路值得依靠的臂 膀,永远值得珍藏。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22日 20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每次回到老家,我都会在我的小屋里寻"宝",既寻"老光阴",更寻"旧情怀"。同学录扉页上张牙舞爪写 着的"青春万岁"、摆满抽屉的音乐卡带、上了锁的日记本、已经褪色到分不出金银铜色的校园运动会奖 牌……都是青春的印记。一盘名为《十七岁不哭》的录影带,一直留在我的"百宝箱"里。它像一台时光 放映机,把我这个80后"老男孩儿"的青春片段投射成一段永恒的光影。 初次看《十七岁不哭》是在一个暑假。我像往常一样随机调换电视频道,不经意间,一群同龄男女呈现 眼前。他们像极了我周围的伙伴。简宁戴着细框眼镜解题的专注,杨宇凌在运动会上不服输的倔强,乐 心把零食分给 ...
回归艺术的本源与纯粹
人民日报· 2025-05-18 05:52
油画艺术的本源与纯粹性 - 写实油画的核心魅力并非单纯复制客观物象,而是通过艺术家对形象的观察、理解及情感选择进行艺术创造,形成富有肌理美感的绘画性表达[1] - 展览通过85位油画名家的139件作品,探讨油画写实性与图像复制的本质区别,强调艺术家在再现过程中的人文思考与重新赋形赋色[1][3] - 油画语言艺术的纯粹性体现在对油色感的追求,排斥其他画种语言的滥用,保持油画本体的独特性[2] 中国写实油画的发展脉络 - 展览梳理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油画的发展历程,包括"乡土写实绘画"、"八五美术新潮"、"新古典主义"等流派,呈现艺术回归本真的路径[2][3] - 靳尚谊、艾轩、杨飞云等艺术家坚持写实油画创作,认为需回归欧洲传统寻源以推动中国油画发展,形成艺术至纯至诚的标杆[3] - 中国油画对写实的演绎体现在笔触写意与物象意象性再造,并与欧美现代艺术流派(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等)深度联结,形成中国经验与风貌[3] 油画艺术的当代价值 - 写实油画通过手绘创造价值,对抗机器图像或AI图像对视觉审美的同质化,彰显材质与形色的人文精神[3] - 展览以历史视角呈现改革开放后几代油画家的探索,强调写实油画在深度挖掘真实与诗性转化中的持久生命力[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