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

搜索文档
“香港楼王”李兆基的传奇人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19 19:49
文章核心观点 文章讲述了恒基兆业地产创始人李兆基的传奇一生,包括其商业成就、投资眼光、慈善贡献以及家族传承理念,展现了他作为商业巨擘、爱国慈善家的形象 [2]。 天生的商人 - 李兆基6岁在父亲金铺打工,20岁带1000港币闯香港,从事外汇和黄金生意赚取第一桶金 [4] - 20世纪50年代转行做五金和进出口贸易积累资本与人脉 [4] - 1958年合资成立永业公司进军房地产,推出“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模式 [5] - 1963年重组永业成立新鸿基企业有限公司,1972年新鸿基地产上市 [5] - 1975年成立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通过购地储备崛起,1981年恒基地产上市 [6] - 李兆基与李嘉诚、郑裕彤、郭得胜并称香港地产“四大家族”,恒基地产现有约一万名全职员工,他在2025年香港富豪榜以292亿美元身家排第二 [6] 投资内地成就“股神” - 上世纪80年代李兆基投资广州中国大酒店和花园酒店,后在北京开发恒基中心 [8] - 1996年投资上海,在内地超二十个省市推动数百亿合作项目 [8] - 1992年恒基地产进军内地房地产,1996年成立恒基中国集团,多地有大规模投资 [9] - 李兆基在内地地产偏爱“联合作战”,与本地企业合作打造多个明星项目 [9] - 上世纪90年代起李兆基投资国企股获超千亿回报,被称为“亚洲股神”“香港巴菲特” [9] - 2008年后李兆基因金融海啸资产缩水,拒绝“股神”称谓 [10] 像“做投资”一样做慈善 - 李兆基重视慈善“投资哲学”,重视教育投资 [12] - 1982年联合创立“香港培华教育基金会”,资助超五百个教育项目,受益超一万七千人 [12] - 1978年起李兆基捐资扩建顺德华侨中学、兴建李兆基中学等 [12] - 2008年李兆基获上海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颁授荣衔 [13] - 李兆基以“李兆基基金”推动农民及乡村医生培训项目,捐款超4.3亿元,培训超123万农民、1.1万乡村医生,捐建多所医疗站和福利院 [13] - 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顺峰院区由李兆基和郑裕彤召集港澳乡贤建成 [13] - 2007年李兆基获“南粤慈善家”称号 [14] 家族团结重于财富传承 - 李兆基遗嘱规定争产者不得财产,重视家族团结 [17] - 大儿子李家杰22岁加入恒基地产,28岁开拓中国市场 [18] - 小儿子李家诚毕业后加入恒基地产,多次拿下地皮 [18] - 2019年李兆基卸任恒基主席,安排李家杰掌管内地、李家诚打理香港业务,女儿也参与恒地辖下企业业务 [18][19] - 李兆基教导儿子三项基本原则,2020年退任新鸿基地产非执行董事,同年成香港首富 [19]
潮汕厂二代决定考公
投资界· 2025-02-08 15:37
潮汕制造业现状 - 潮汕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涵盖塑料制品、五金配件、玩具、纺织服装等多个领域,素有"潮汕制造,货通天下"的美誉 [5] - 近年来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压力,许多工厂订单减少、利润下降,逐渐失去竞争力 [5] - 根据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数据,2020年以来塑料制品行业线上销售额年均增长超过20%,线下销售额逐年下降 [8] 传统工厂的困境 - 塑料日用品厂老板老陈的工厂主要生产脸盆、储物柜等产品,2000年代初依靠批发订单稳定运营,但近年来传统渠道生存空间不断压缩 [7] - 鞋配件工厂老板许嘉的工厂2019年起订单量持续下降,2023年底决定关闭工厂转向厂房出租 [5][11] - 五金配件厂老板老陈2024年底决定关停经营20多年的工厂,设备变卖收回资金超过1000万元 [7][8] 转型尝试与结果 - 00后厂二代小陈尝试电商转型,但因缺乏专业运营团队遭遇"羊毛党",短时间内亏损十几万 [8] - 五金厂老板李文成功转型电商,2024年5月接到第一笔1284元订单,年底单月营业额突破5万元 [9][10] - 李文计划2025年拓展跨境电商平台,增加产品种类,同时面临流量成本上升的挑战 [10] 厂二代的职业选择 - 超过60%的"厂二代"表示不愿意接班,原因包括行业前景不明、经营压力大等 [12] - 小许选择不接班而去深圳发展,但帮助父亲管理厂房租赁事宜,提出厂房改造建议 [11][12] - 许嘉最终接受儿子不接班的事实,认为传承不一定是接班,新一代可以创造新的价值 [12] 厂房资产利用 - 许嘉2005年花费约100万购买的厂房现每月租金收入6000元,基本覆盖日常开销 [11] - 厂房租金稳定在每平方米约13元,但未来可能面临下降风险 [11] - 厂二代提出厂房改造建议,包括转为仓储空间或停车场等灵活变现方式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