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哈文化交流
搜索文档
丝绸之路文旅交流繁花竞放
陕西日报· 2025-08-01 08:50
中哈国际旅游合作启动 - 首列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于5月29日从西安始发,行程3668公里,于5月31日抵达阿拉木图,开启中哈人文旅游交流新篇章 [1] 文物考古与博物馆交流 - 西安博物院与哈萨克斯坦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达成文物交流合作 [2] - 中哈联合考古队已发掘出高台遗址、聚落遗址及多处墓葬,为研究丝路沿线变迁提供实物资料 [2] - “青铜遇见金人”文化交流活动在阿斯塔纳举办,宝鸡青铜器展出,近千名当地市民参与文化市集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 非遗缠花手艺人孙莹的作品在阿拉木图交流周上备受瞩目,其作品融合陕西文化符号如大雁塔和石榴花 [5] - 陕西10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阿拉木图展示,包括华山戏法、秦腔脸谱、秦派内画、西安剪纸、木版年画、唐流彩等 [5] - 非遗缠花作品获得阿拉木图市民喜爱,手艺人表示此行收获很大,将成为其继续传承非遗的动力 [5] 中医药文化推广与医疗服务 - 在阿拉木图人文交流集市上,西安市中医医院等机构通过问诊把脉、发放宣传册展示中医药文化 [6] - 中国—哈萨克斯坦传统医学中心于5月30日新址开诊,截至目前已累计接诊患者3.8万人次 [6] - 中医药服务赢得哈萨克斯坦民众高度认可,当地中文教师及学生对其表现出浓厚兴趣 [6]
东西问丨卡拉姆卡斯·叶西莫娃:旅游业如何成为哈中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引擎?
中国新闻网· 2025-04-27 22:00
文章核心观点 - 旅游业正日益成为中哈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2025年哈萨克斯坦“中国旅游年”将为双边关系注入新活力[1] - 旅游作为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通过亲身体验与面对面交流,能建立更为真实和深层的相互理解,为哈中关系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5] - 目前哈中旅游合作处于“相互了解”的初级阶段,需制定长期合作战略,克服文化传播不对等、语言服务不足等挑战,以充分发挥旅游业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潜力[7][11][12] 历史文化交流独特之处 - 作为古丝绸之路重要国家,哈萨克斯坦与中国自古以来保持频繁贸易与文明交流,积淀深厚文化联系[2] - 丝绸之路促进了草原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交往,这一互动在唐代边塞诗中表现突出,反映出中原文明与草原文化的接触与交融[2] - 两国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传统节日中缅怀先人、尊重父母敬老爱幼、认为新年始于春天及使用十二生肖纪年[2] 旅游年带来的机遇与交流案例 - 哈中互设旅游年是推动经济合作的务实举措,为两国人民创造更多了解彼此的机会[5] - 人员往来增加使两国民众了解加深,例如学生访问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计划专门学习,儿子去中国旅游后主动提出学习中文[5] - 中国年轻游客在哈旅行后收获丰硕,印象深刻,打算学习俄语和哈萨克语并希望带朋友再来[5] 当前挑战与传播不均衡 - 哈中两国在文化传播中存在不对等现象,中国文化在哈知名度较高但公众认知多停留在功夫、长城、中餐等表层印象[7] - 哈萨克文化在中国呈现相对不足,常被简化为草原和毡房,少有人了解其丰富音乐、节庆、手工艺和饮食传统,大量特色自然景观、文化古迹不为人知[7] - 这种传播上的不均衡使旅游在促进两国文化交流方面的潜力尚未被完全发挥[7] 提升文化认知与影响力的策略 - 哈萨克斯坦可利用自身文化资源打造更具沉浸感的体验项目,如通过民族节日、传统音乐、特色美食和民俗竞技展示文化魅力,并借助抖音、小红书、微信等中国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有效传播[8] - 影视和出版领域有望成为哈中合作新增长点,中国网络文学、漫画和影视剧在哈青年中逐渐流行,应鼓励这种自下而上的文化传播并推动高校支持学生成立文化类社团[8] - 哈中电影人已开启联合创作,若两国电影能更多进入彼此院线,将有效提升文化产品的影响力与可见度,早年哈电视台播出中国电视剧《三国演义》等曾引发强烈反响[8] 深化旅游合作的具体措施 - 2024年上半年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第二大游客来源国,仅次于俄罗斯,但双方仍处于“相互了解”的初级阶段[11] - 有必要制定一项兼顾文化、经济与社会维度的长期合作战略,加强旅游从业人员交流培训、举办研讨会和行业会议、推动经验共享与专业合作[11] - 双方可通过举办文化节、展览、美食节等活动提升相互吸引力,并在生态旅游、跨境线路等方面深化合作,打造哈中特色品牌,同时结合虚拟现实等技术拓展宣传渠道[11] - 需完善语言服务,例如在西安等历史城市景区缺乏俄语和哈萨克语导览,哈萨克斯坦也需建设哈中双语旅游网站、导览手册和移动应用,并在公共场所完善中文标识与信息系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