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人文素养
icon
搜索文档
“明师讲堂”再续精彩:探寻文化根脉,共话教子之道
南方农村报· 2025-08-20 10:34
活动概况 - 8月17日上午在梅州市蕉岭县文福镇开展"明师讲堂:追寻数学之美,陶冶人文精神"主题活动 [3] - 活动由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邵雅忠主讲 [14] - 参与者包括广东省地方志办、省委台办、星海音乐学院、羊城晚报艺术研究院等机构代表及夏令营学生 [4][5][6][7] 活动内容 - 学生参观丘成桐祖居,通过地方志记载了解其求学经历与家国情怀 [8][9][10] - 在仓海诗廊通过诗词和建筑感受人文美学与乡村文化肌理 [11][12] - 专题讲座《教子有方,做不焦虑的家长》结合儒学智慧与现代教育规律,探讨亲子沟通与成长节奏 [15][16][17] - 强调"因材施教"传统理念与"尊重成长规律"现代视角,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 [17][18] 活动意义 - 活动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以文化赋能乡村发展 [20][21] - 通过分享教育智慧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 [22] - 为家庭注入崇德向善、奋进向上的正能量 [23]
历史学家许倬云:一生只做旁观者
虎嗅· 2025-08-04 16:44
生平经历 - 1930年出生于江苏无锡士大夫世家 患有先天性肌肉萎缩导致终身需借助双拐行走[2] - 童年经历抗战时期随父沿战线迁徙 从湖北沙市到四川万县等地 因身体残疾常被安置于土墩或石磨上旁观[2] - 1948年全家迁往中国台湾地区 1949年考入台湾大学外文系 后转入历史系[5] - 1957年获奖学金赴美留学 研究近东和埃及考古 曾参与美国民权运动[5] - 1970年辞去台大历史系主任职务 赴匹兹堡大学任历史系及社会学系访问教授 后定居美国[5] 学术思想 - 治史重点为社会史和文化史 在《西周史》中聚焦普通百姓日常生活而非政治人物[6] - 学术立场偏向观察时势演变而非英雄人物 因时代经历对伟大人物不再有敬意与幻想[6] - 研究特点是从世俗和民间立场看待历史问题 真切关心历史中的人[9][10] - 自称学一辈子目标是不糊涂 即不蒙蔽自己不欺骗自己[15] 社会影响 - 2019年参加《十三邀》节目 以"往里走 安顿自己"观点疗愈年轻人精神内耗[10] - 通过《许倬云十日谈》与院士/学者/企业家探讨疫情/美国政治/人工智能等议题[11] - 以直播对谈方式与项飚/俞敏洪讨论内卷/躺平等社会问题[12] - 被评价为从历史弱者成为人生智者 其感时忧国是特定年代中国知识分子DNA的一部分[15][16]
围观“韦神” 一场与韦东奕无关的造神运动 | 新京报专栏
新京报· 2025-06-12 08:05
韦东奕粉丝现象 - 韦东奕短视频账号粉丝数量突破2400万,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确认为"72小时内抖音平台学术领域获得粉丝最多的人"[1] - 该账号由亲属代运营,韦东奕本人仅留下4秒钟三句话的内容,未参与实际互动[1] - 面对媒体采访请求,韦东奕明确拒绝并表示舆论已对其造成影响[1] 民间造神运动表现 - 评论区演变为许愿池,韦东奕被神化为文曲星等形象,业务范围从高考数学扩展到国防航天[3] - 牙科机构借韦东奕牙齿健康话题进行商业引流,引发北大被迫澄清其体检状况[3] - 北大官方呼吁保护学者治学环境,强调韦东奕持续参与体检并治疗牙病[3] 科学偶像崇拜的社会机制 - 现代社会中科学术语、科研机构的神秘性填补了宗教祛魅后的信仰空白[6] - 科学家淡泊名利的形象更符合大众对神圣性的想象,使科学偶像在信仰序列中排名靠前[6] - 历史上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神话不断被创作,尽管部分内容已被证伪[7] 造神运动的历史对照 - 陈景润在20世纪70年代因报告文学被神化,日均收到数麻袋信件,被迫长期从后门出入[7] - 陈景润50岁后帕金森病情恶化,显示"成神"压力对科学家身心的实际伤害[7] - 当前韦东奕现象与陈景润案例存在高度相似性[8] 科学传播的良性模式 - 霍金通过科普著作、影视客串主动塑造科学偶像形象,实现与公众双向互动[9] - 欧美社会普遍尊重科学家个人意愿,不强行推举新科学偶像[9] - 韦东奕与霍金的性格特征、职业阶段及曝光意愿存在本质差异[10] 人文素养的关键作用 - 防止科学崇拜狂热化的核心在于提升社会人文素养,而非强化科学信仰[9] - 健康的社会应尊重个体边界,避免多数人意志凌驾于科学家个人意愿[10] - 主流舆论过度抬高科学地位而忽视人文培养,是网络狂热病的根源[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