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素养

搜索文档
围观“韦神” 一场与韦东奕无关的造神运动 | 新京报专栏
新京报· 2025-06-12 08:05
韦东奕粉丝现象 - 韦东奕短视频账号粉丝数量突破2400万,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确认为"72小时内抖音平台学术领域获得粉丝最多的人"[1] - 该账号由亲属代运营,韦东奕本人仅留下4秒钟三句话的内容,未参与实际互动[1] - 面对媒体采访请求,韦东奕明确拒绝并表示舆论已对其造成影响[1] 民间造神运动表现 - 评论区演变为许愿池,韦东奕被神化为文曲星等形象,业务范围从高考数学扩展到国防航天[3] - 牙科机构借韦东奕牙齿健康话题进行商业引流,引发北大被迫澄清其体检状况[3] - 北大官方呼吁保护学者治学环境,强调韦东奕持续参与体检并治疗牙病[3] 科学偶像崇拜的社会机制 - 现代社会中科学术语、科研机构的神秘性填补了宗教祛魅后的信仰空白[6] - 科学家淡泊名利的形象更符合大众对神圣性的想象,使科学偶像在信仰序列中排名靠前[6] - 历史上牛顿、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神话不断被创作,尽管部分内容已被证伪[7] 造神运动的历史对照 - 陈景润在20世纪70年代因报告文学被神化,日均收到数麻袋信件,被迫长期从后门出入[7] - 陈景润50岁后帕金森病情恶化,显示"成神"压力对科学家身心的实际伤害[7] - 当前韦东奕现象与陈景润案例存在高度相似性[8] 科学传播的良性模式 - 霍金通过科普著作、影视客串主动塑造科学偶像形象,实现与公众双向互动[9] - 欧美社会普遍尊重科学家个人意愿,不强行推举新科学偶像[9] - 韦东奕与霍金的性格特征、职业阶段及曝光意愿存在本质差异[10] 人文素养的关键作用 - 防止科学崇拜狂热化的核心在于提升社会人文素养,而非强化科学信仰[9] - 健康的社会应尊重个体边界,避免多数人意志凌驾于科学家个人意愿[10] - 主流舆论过度抬高科学地位而忽视人文培养,是网络狂热病的根源[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