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偿付能力监管
icon
搜索文档
超2000亿入市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持续扩围
中国经营报· 2025-05-10 13:05
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进展 - 截至目前已有8家保险公司获批开展长期股票投资改革试点,总金额达1620亿元 [1]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拟再批复600亿元试点额度,保险资金入市规模将增至2220亿元 [1][2] - 调整偿付能力监管规则,将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进一步调降10% [1][2] 政策支持措施与市场影响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推出三项措施:扩大试点范围、调降风险因子、推动长周期考核机制 [2] - 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10%将直接降低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的风险资本占用 [3] - 中泰证券测算显示,风险因子调整在50%沪深300配置假设下可释放364亿元最低资本,对应潜在入市资金1349亿元 [3] - 招银国际研报预计风险因子调整有望带来逾1500亿元增量资金 [4] - 国金证券分析显示,若险企未来3年每年增配1pct-1.5pct权益资产,预计每年有6000亿-8000亿元资金入市 [4] 保险机构具体动作 - 新华保险与中国人寿各出资100亿元认购鸿鹄基金二期份额,合计规模200亿元,投资范围包括中证A500指数成分股 [5] - 泰康资产设立全资私募基金管理子公司泰康稳行,首期投资规模预计120亿元 [6] - 中国人寿100亿元试点规模将采取类似形式落地,中国太保设立私募基金公司相关申报材料已报送监管 [6] 行业配置动态 - 2024年四季度末人身险公司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占比12.5%,股票占比提升0.36个百分点 [3] - 财产险公司股票及证券投资基金投资占比16.33%,同比提升1.23个百分点,其中股票占比提升0.95个百分点 [3] - 保险公司表示将加大对高成长性板块配置力度,增强资本市场流动性 [3] 战略投资方向 - 保险资金将更多参与基础设施、绿色经济、科技创新等长期项目,助力国家战略落地 [2][5] - 鸿鹄基金二期将投向政策支持领域,培育长期资本、耐心资本 [5][6] - 泰康资产表示设立私募基金旨在优化新会计准则下资产负债匹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6]
险资长钱“三箭齐发”加大入市稳市力度
证券时报· 2025-05-08 01:56
保险资金入市政策调整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推出三条措施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近期拟批复600亿元)、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推动完善长周期考核机制 [1] - 风险因子调降将惠及所有投资股票的保险公司 行业认为政策"超预期" 对当前投资和经营构成边际改善 [1] - 风险因子降低意味着保险公司股票投资的资本消耗减少 偿付能力充足率提高 为增持股票和投资操作提供更多空间 [1] 政策影响测算 - 中泰证券测算显示:沪深300成份股风险因子下调10%后 在50%配置假设下静态释放最低资本364亿元 若全部增配沪深300对应资金达1349亿元 [2] - 若不增配股票 行业偿付能力充足率可改善1 4个百分点 [2] - 保险公司在低利率环境下对权益类资产配置有潜在需求 此前业界呼吁从投资领域和持有期限等维度细化风险因子分类 [2] 历史政策回顾 - 2023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曾优化偿付能力监管标准:将沪深300指数成份股风险因子从0 35调至0 3 科创板股票从0 45调至0 4 [3] - 监管部门2024年强化逆周期监管 延长《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过渡期至2025年底 [3] 行业反应 - 此次"普降10%"的调整方式超出业界对高股息股票、宽基成份股等分类优待的预期 [2] - 政策调整正值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紧张 与低利率环境下提升权益配置的需求形成协同 [2][3]
保险行业重大事项点评:长期投资再批600亿,股票风险因子下调10%
华创证券· 2025-05-07 19:07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推荐(维持)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一揽子金融政策及措施出台,预计对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发展注入信心与活力,险企长期投资试点扩容及偿付能力股票投资定向松绑,长钱入市既能解险企“利差损”困局,也能反哺资本市场,但实际落地需综合考虑险企资负联动、偿付能力、会计波动性等多方面因素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行业基本数据 - 股票家数为 6 只,占比 0.00%;总市值 27440.85 亿元,占比 2.80%;流通市值 18928.15 亿元,占比 2.43% [4] 相对指数表现 - 绝对表现 1M 为 -2.1%、6M 为 -12.2%、12M 为 26.2%;相对表现 1M 为 -0.7%、6M 为 -6.8%、12M 为 22.0% [5] 主要政策 - 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拟再批复 600 亿元,还将推出三条措施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包括扩大试点范围注入增量资金、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 10%、推动长周期考核机制 [7] 偿付能力与险资入市 - 2023 年 9 月金融监管总局调整保险公司投资部分股票风险因子,此次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 10%后,沪深 300 指数成分股/主板/境外股票(发达市场)/科创板或分别下调至 0.27/0.315/0.351/0.36,在利好驱动下险企权益投资意愿有望释放,险资长钱入市节奏或加速 [7] 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规模 - 截至目前,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规模将至 2220 亿元,共 8 家险企获准参与,2023 年 10 月批复 500 亿元,2025 年 1 月批复 520 亿元,3 月批复 600 亿元,5 月拟再批复 600 亿元 [7] 长期投资改革试点资产偏好 - 长期投资改革试点预计青睐优质红利资产,通过设立基金能降低权益配置业绩波动影响,如国寿和新华合资私募股权基金出现在伊利股份、中国电信、陕西煤业前十大流通股中,三者股息率分别为 4.1%/3.3%/7%(截至 2025/5/6) [7] 投资建议 - 4 月关税冲突升级后监管积极发声,一揽子金融政策及措施出台对宏观经济与资本市场发展有积极作用,险企长期投资试点扩容及偿付能力松绑有积极意义,但实际落地需综合多方面因素 [7] 重点公司盈利预测、估值及投资评级 |简称|股价(元)|2025E EPS(元)|2026E EPS(元)|2027E EPS(元)|2025E PE(倍)|2026E PE(倍)|2027E PE(倍)|2025E PB(倍)|评级|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平安|50.80|7.56|8.14|9.08|6.72|6.24|5.60|0.99|强推| |中国太保|30.42|4.87|4.99|5.10|6.24|6.10|5.97|0.89|推荐| |新华保险|48.60|6.39|6.93|7.60|7.60|7.01|6.39|1.74|推荐| |中国人保|7.26|1.05|1.12|1.25|6.93|6.48|5.83|1.12|推荐| |中国人寿|36.80|3.09|3.19|3.25|11.90|11.55|11.32|2.03|推荐|[8]
我国保险监管的演进与展望
搜狐财经· 2025-04-30 08:19
保险监管演进历程 - 1949-1978年:保险业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后划归财政部,1959年国内业务停办仅保留涉外业务 [5] - 1979-1998年:逐步恢复国内保险业务,1983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独立分设,1995年《保险法》颁布实施并设立保险司 [5] - 1998-2018年:保监会成立并建立"三支柱"监管框架(偿付能力/公司治理/市场行为),2007年实施第一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 [6] - 2018年至今:银保监会合并成立,2021年推出"偿二代二期"工程,2023年组建国家金融监管总局 [7] 当前监管挑战 - 法律制度:相互保险/再保险领域法律滞后,交叉金融业务监管存在空白,宏观与微观审慎监管融合不足 [8] - 机构监管:自保机构种类单一(国际有单元/团体/虚拟自保),对传统/相互/专业公司差异化监管不足 [8] - 行为监管:80%保费来自代理渠道但监管不足,保险科技监管滞后,中介机构存在套利通道风险 [9][10] - 产品监管:同质业务标准不一,复杂产品风险穿透能力弱,部分机构存在长险短做/超比例保单贷款 [10] - 动态监管:监管科技应用不足,全生命周期/全链条监管存在短板,早期风险纠正机制缺失 [11] 国际监管经验 - 美国:实行风险资本(RBC)体系,按险种/杠杆率/准备金差异设定风险因子,近年聚焦公司治理 [13] - 欧盟:2016年实施"偿付能力Ⅱ",含最低资本要求(MCR)和偿付能力资本要求(SCR),设立EIOPA协调跨国监管 [14] - 英国:宽松监管框架下强化信息披露,建立风险准备金制度(法定偿付能力额度的2/3) [15] - 日本:从审批制转向备案制,允许产寿险渗透,建立市场化退出机制(政府资金仅保护投保人) [16] 未来发展路径 - 法律体系:修订《保险法》,建立再保险专门法律,明确机构退出机制 [17] - 机构监管:按传统/相互/自保分类监管,细化财险/人身险/再保险监管标准 [18] - 行为监管:实施销售可回溯制度,对农业/巨灾/绿色保险试点"监管沙盒" [19] - 产品监管:实行审批制/人工备案制/自动备案制三级分类,强化核心要素披露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