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溺水

搜索文档
@家长:游泳圈≠绝对安全 款式各异的游泳圈暗藏风险
央视新闻· 2025-07-16 18:48
儿童涉水事故案例 - 重庆某小区女童在景观湖踩水玩耍时不慎落水 经保安及时施救和心肺复苏后脱险 [1] - 河南许昌鹤鸣湖三名儿童玩耍时两人溺水 同伴救援失败导致两人溺亡 [3] - 南宁游泳馆男童因游泳圈侧翻溺水 救生员及时施救 [5] 游泳圈安全风险 - 市面常见游泳圈存在设计缺陷 腋下圈易滑落移位导致头部没入水中 [10] - 分腿式泳圈在儿童活动时易翻覆 腿部被卡住难以挣脱 [12] - 充气手臂圈仅适合浅水区使用 浮力较小需专业人员指导 [14] 溺水识别与救援要点 - 儿童溺水常呈无声状态 头部没入水中超15秒或突然安静需警觉 [15] - 禁止手拉手"人链"救援 应使用长杆/浮具或从背后接触溺水者 [16][18] - 救上岸后无论意识是否清醒均需送医 避免采用倒挂控水等错误方法 [19][20] 行业数据 - 全国年溺水死亡人数约5.7万 儿童占比达56% [14]
我国每年约3万儿童溺亡 溺水急救黄金4分钟家长必修
央视新闻· 2025-07-13 11:19
溺水现状与数据 - 全球每年约36万人死于溺水 其中儿童占比45% [1] - 溺水是1~14岁儿童意外死亡第二大原因 中国每年约3万名儿童因此丧生 [1] - 农村儿童溺水死亡率是城市儿童的5倍 [1] 溺水特征识别 - 溺水者常表现为"沉默"状态 因喉头痉挛无法呼救或挥手 [2][3] - 儿童溺水典型迹象包括水中静止漂浮 眼神涣散 头发遮盖面部不拨开 [5] 急救措施 - 溺水急救黄金时间为4分钟 超时可能导致脑损伤加重 [6][7] - 正确施救步骤包括清理口腔异物 人工呼吸2~5次 无效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9] - 心肺复苏需按压两乳头连线中间 每分钟100~120次 深度达儿童身体1/3(4~5厘米) [11] - 禁止倒挂拍背或摇晃 会延误抢救时机 [13] 高风险场景 - 家庭隐患包括洗澡时家长短暂离开 未倒空/加盖的水桶浴缸 [14] - 公共场所风险涉及游泳圈脱落 排水口吸附 私自进入深水区等 [16] - 自然水域危险包括农村鱼塘 水库 雨季积水电线杆周边 [18] 泳池病类型 - 皮肤疾病包括传染性软疣 脓疱疮 毛囊炎 消毒剂过敏 女童易患细菌性外阴炎 [19][21] - 耳部问题可通过单腿跳跃排水 避免棉签掏耳以防感染 [23] - 眼部可能感染急性结膜炎 需用妥布霉素或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25] - 呼吸道疾病包括腺病毒 症状为高烧咳嗽 咽结膜热 胃肠炎 通常5~7天自愈 [27] 水质判断标准 - 卫生检查重点含卫生许可证 健康证 水质检测公示 净化消毒系统 [29] - 游离性余氯国标为0.3~1.0毫克/升 可通过水面能见度和小水泡消散速度(10~15秒)判断清洁度 [31]
@家长和孩子 夏日玩水需注意 如遇危险这样施救
央视新闻· 2025-07-05 11:16
溺水事故高发期 - 随着气温攀升和暑假到来,涉水活动增多,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 [1] - 近期全国多地发生多起儿童溺水悲剧,包括广西柳州3名儿童落水遇难、河南许昌2名小学生溺亡、湖南张家界2名学生被冲走遇难等案例 [8] - 南宁邕江边出现许多儿童戏水身影,尽管附近竖立着"禁止游泳,水深危险"的警示牌 [3] 危险行为与场所 - 不少家长在岸边玩手机,让小孩自己下水玩,有的小朋友未带任何救生设备 [5] - 5岁以下低龄儿童可能在家中蓄水容器(浴盆、水桶、洗衣机)里溺水 [11] - 5岁以上儿童主要在户外水域(工地深水洼、小区景观池)发生溺水,景观池还存在触电隐患 [15] - 孩子结伴在野外玩水时可能迫于同伴压力冒险,野外水域存在湿滑、淤泥、水草等危险 [19] - 公共泳池和水上乐园存在人多拥挤、管理不善问题,可能导致抽筋或打闹引发溺水 [22] 安全误区与正确措施 - 塑料充气游泳圈不是专业漂浮装备,水流变化时可能突然翻转导致溺水 [25] - 即使身处浅水区,孩子也可能因滑倒、抽筋或水流湍急发生溺水 [29] - 儿童因力量和经验不足,贸然下水施救可能反被拖入水中 [30][31] - 家长应做到全程监护,选择正规游泳场所,教会孩子"六不准"原则 [8][33] - 正确救援方式包括使用长杆、漂浮物等工具,避免直接下水施救 [35] 溺水识别与特征 - 真正的溺水是快速而无声的,与大众认知不同 [36] - 溺水特征包括突然安静无声、手臂前伸无法划水、直立不能踢腿、眼神呆滞等6个要点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