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球微观史(global microhistory)
icon
搜索文档
茹诗瑶评《失去伊斯坦布尔》︱“帝国主义者”的多重面相
新浪财经· 2025-05-06 14:35
书籍概述 - 核心研究聚焦于奥斯曼帝国末期阿拉伯裔精英的政治命运与身份认同,通过阿宰姆扎德家族两位成员(莎菲克与萨德克)的个案展现帝国解体过程中精英阶层的适应与挣扎 [4][5][8] - 书名《失去伊斯坦布尔》象征阿拉伯裔-奥斯曼精英在帝国终结时失去政治中心与文化归属的集体创伤 [1][4] 研究方法 - 采用"全球微观史"框架,结合微观史学对个体生活的细致观察与全球史对跨文化网络的宏观分析 [12][13] - 运用皮埃尔·布迪厄的"惯习"理论,分析主人公在全球化社会空间中的行为模式与身份建构 [7][13] - 档案解读采用"逆向阅读"(官方档案)与"正向阅读"(个人游记)的双轨策略 [15] 核心人物分析 莎菲克·阿宰姆扎德 - 官僚生涯体现权力寻租与家族利益维护的双重性,例如通过社会网络解决土地纠纷与刑事指控 [5] - 青年土耳其革命后转型为阿拉伯政党领袖,对抗议会中的反阿拉伯倾向 [8] 萨德克·阿宰姆扎德 - 外交经历涵盖1888-1903年俄德巴尔干等多地任务,反映帝国应对欧洲列强压力的策略 [6] - 游记文本揭示其身份认同的复杂性:在撒哈拉刻意疏离阿拉伯游牧民族,在阿比西尼亚自诩"白人"优越性 [7] 史学理论贡献 - 挑战"民族主义目的论",强调奥斯曼帝国认同的持久韧性,认为阿拉伯边缘化是渐进过程而非1908革命后突变 [9][11] - 提出"世界主义的帝国主义者"概念,区分非西方精英与欧洲殖民者在帝国主义实践中的本质差异 [11] 学术争议 - 代表性存疑:个案能否概括阿拉伯裔-奥斯曼精英整体尚待商榷 [14][15] - 方法论矛盾:选择高层精英作为研究对象与宣称的"微观史"初衷存在张力 [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