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共产主义信仰
icon
搜索文档
朱枫:从富家千金到地下党员
央广网· 2025-10-26 15:20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朱枫烈士孙女的回忆 追忆了革命烈士朱枫在隐蔽战线的英雄事迹 重点讲述了她1949年赴台湾传递绝密情报直至1950年英勇就义的经历 展现了其坚定的信仰与忠诚 [1][2][3][4][6][8] 人物背景与早期经历 - 朱枫1905年生于浙江宁波镇海一个富裕的渔商家庭 自幼接受良好教育 [1] - "七七事变"后 她变卖家产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并于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辗转多地从事地下工作 [1] 赴台任务执行 - 1949年 朱枫接受组织任务 以探亲为名赴台湾与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高级将领吴石对接 传递台湾防务绝密情报 [2] - 1949年11月 朱枫孤身从香港乘客轮前往台湾 对外宣称回上海团聚以保密 实际目的地是台湾 [3] - 在台期间 朱枫作为秘密情报员与吴石秘密会晤七次 成功传递重要军事情报至香港再至大陆 [3] 任务暴露与被捕 - 1950年1月 因中共"台工委"书记蔡孝乾等被捕叛变 朱枫在任务即将完成时紧急撤离至浙江舟山定海 [4] - 1950年2月18日 朱枫在定海被国民党特务抓捕 [4] 狱中斗争与英勇就义 - 关押期间 朱枫吞金自杀未遂 后被关入国民党"保密局"监狱 遭受4个月酷刑但坚贞不屈 [6] - 国民党档案记载朱枫"党性坚强 虽经多番讯问 仍不吐实" [6] - 1950年6月10日 朱枫在台北马场町刑场英勇就义 年仅45岁 [6][7] 身后事与精神传承 - 朱枫牺牲后 骨灰长期下落不明 直至2010年才回归大陆 2011年7月安葬于故乡宁波镇海 这条回家路走了60年 [8] - 朱枫孙女朱荣瑢捐赠了奶奶亲手绣的镜罩等遗物 [9]
对信仰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人民日报· 2025-08-06 12:33
最近,92岁高龄的游本昌入党,一句"胸腔里跳动的,依旧是当年那个渴望光明的少年的心",展现出的 对信仰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信仰,对当下一些年轻人来说也许是个有点"高大上"的词。有人觉得它"空",认为谈论它是唱高调;有 人说它"远",仿佛那是属于遥远的革命战争年代的事,于是敬而远之。 其实,信仰既不"空",也不"远",信仰于我们犹如空气,日日受益而不觉。试想,当你身处贵州榕江洪 涝灾区,陷于困境之中,是谁高喊着"我是党员,我先上",义无反顾地冲到救助群众的第一线?当你在 万家灯火中,与家人其乐融融时,是谁在卫国戍边的前线写下"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毅然决然为保卫 家园献出生命? 在最危险的时刻,总有一群人毫不犹豫地冲在最前面。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正是源于心中燃烧着的信 仰之火。 什么是信仰?从发生学上说,信仰源于人类祖先的弱小与外界环境的强大。面对饥寒交迫和疾病猛兽, 人们将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到某些具体或抽象的事物上,信仰便由此产生。 共产主义信仰何以产生如此巨大的力量?因为它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公平、正义、美好的向往,激发勇 敢、奉献等宝贵的品质,驱动人们为实现它而不懈奋斗;因为它超越个人私欲,将个体生命融入 ...
人民论坛:对信仰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人民日报· 2025-08-06 11:26
文章核心观点 - 信仰是驱动个人无私奉献和推动国家民族发展的核心力量 其源于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并激发勇敢奉献的品质 [1][3][5] - 共产主义信仰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为国家民族在困境中指明了前进方向 [2][3] - 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是实现人生价值和国家发展的根本途径 新时代青年应接续奋斗 [4][5][6] 信仰的定义与作用 - 信仰源于人类祖先面对强大自然环境时的弱小 是将美好生活向往寄托于具体或抽象事物的产物 [1] - 信仰激发人们内心对公平正义美好的向往 驱动其为实现目标不懈奋斗并超越个人私欲 [3] - 信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能让个体在共同旗帜下推动国家民族前行 [5] 信仰的历史体现 - 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 共产主义信仰为民族点燃了照亮前行道路的明灯 [2] - 抗战时期 为信仰奔赴延安的知识分子在全面抗战初期的两年内达4万余人 [2] - 一代代青年在共同信仰下通过支援边疆志愿服务等活动推动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5] 当代信仰的典范 - 王继才王仕花夫妇驻守缺水少电的孤岛32年每天升国旗的行为打动了无数国人 [4] - 张桂梅数十年如一日以羸弱身躯为山区女孩擎起人生明灯诠释了对初心的坚守 [4] - 樊锦诗扎根敦煌六十余载以青春不再换来莫高窟的青春正好 [4] 对青年的启示 - 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 应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5] - 青年应保持渴望光明的心 在接续奋斗中把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向前进 [5][6] - 将自己的生命与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连接 才能寻求到更饱满的人生意义 [4][5]
对信仰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人民论坛)
人民日报· 2025-08-06 06:21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92岁高龄的游本昌入党等事例,阐述了信仰对于个人和国家的核心价值,强调信仰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能够激发巨大的精神力量 [1][3] - 文章指出共产主义信仰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国家民族点燃了前行的明灯,并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知识分子奔赴延安 [2] - 文章呼吁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事业,以接续奋斗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前进 [5][6] 信仰的本质与起源 - 信仰于人类犹如空气,日日受益而不觉,源于人类祖先的弱小与外界环境的强大,是人们将美好生活向往寄托于具体或抽象事物的产物 [1] - 共产主义信仰在100多年前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源于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人们对国家民族美好未来的向往 [2] 信仰的力量与表现 - 信仰能够唤起人们对公平、正义、美好的向往,激发勇敢、奉献的品质,驱动人们为实现它而不懈奋斗 [3] - 信仰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能让每个人化身时代的英雄,如王继才夫妇守岛32年、张桂梅帮助山区女孩、樊锦诗扎根敦煌六十余载等事例 [4] - 在共同信仰的旗帜下,一代代青年通过支援边疆、志愿服务、探火登月、为国造“芯”等活动,用青春的力量推动中华民族前行 [5] 对青年的期望与号召 - 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应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5] - 期望每一个青年纵使岁月流转,胸腔里跳动的依旧是当年那个渴望光明的少年的心 [6]
风云“八办” 烽火前哨——探寻八路军办事处的历史功勋
新华社· 2025-07-11 18:07
八路军办事处的历史作用 - 全面抗战期间在全国各地公开设立18个办事处,成为抗日统一战线的重要枢纽[1] - 西安办事处通过地下电台转播红色中华通讯社电文,覆盖江南新四军报刊及欧洲部分地区[2] - 重庆、武汉办事处发行《新华日报》两种版面,最高发行量突破5万份,经多地转发至国内外共产党组织[2] - 香港办事处翻译毛泽东著作并创办《华侨通讯》,内容被纽约、秘鲁、菲律宾等国际媒体转载[2] - 洛阳办事处电台成为中共河南地下组织与中央、八路军总部、新四军的关键通信节点[2] 政治宣传与国际影响 - 通过《新华日报》等媒介使国统区了解党的主张,同时争取世界人民对抗日战争的同情支持[3] - 香港办事处推动《新华日报社论集》《群众》周刊国际化传播,扩大中共理论影响力[2] - 重庆办事处在抗战结束后发表毛泽东《沁园春·雪》,引发文化界轰动[9] 人才输送与教育动员 - 西安、武汉、广州等地办事处成立招生机构,周恩来等领导人亲自演讲吸引进步青年[4] - 1938年2月至5月西安办事处护送2000余名青年赴延安,南京沦陷后武汉办事处后送近千名青年[4] - 至1940年累计约10万人经办事处抵达延安,其中近半数为知识分子,包括艾青、冼星海等文化界人士[5][6] - 爱国华侨、国际友人如斯诺、白求恩等亦通过办事处渠道进入边区[6] 物资筹措与后勤支援 - 1937-1938年武汉办事处后送军饷655万法币、枪炮730+支、弹药1300+箱、服装4.6万套、药品3.5万箱[8] - 南京办事处三个月内输送军饷及被装折款197.5万法币[8] - 1939年桂林办事处从东南亚筹集50+车无线电器材、医药等物资,历时4个月运抵延安[8] 隐蔽战线与牺牲精神 - 乌鲁木齐办事处陈潭秋、西安办事处宣侠父等负责人在国统区牺牲[8] - 西安办事处电台人员接受气节教育,面对特务监视仍坚持信仰[8] - 办事处同时承担营救同志、揭露敌人、团结民主人士等多重任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