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责任+以工代赈

搜索文档
四川眉山:听,东坡故里“铺路人”脚下的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7-02 12:1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意义 - "要想富,先修路"口号起源于1984年四川省眉山市的乡村实践,通过群众投劳方式将土路扩建为3米宽水泥路,工具仅限铁锨、石碾等简陋设备[1][2] - 1984年眉山县71万人口受困于"路窄弯急坡陡"的交通条件,导致200万斤土耳瓜贱卖、1500斤鲜鱼腐烂等直接经济损失[2] - 采用"国家补助+地方自筹+群众投劳"模式,19.8万元自筹资金完成274公里公路改造,10万劳动力人均投劳1个工日即完成85%路段整治[3][4] 交通改善带来的经济效应 - 1984年国道拓宽至12米后,通客车公社从35个增至43个,专业户数量达2.52万户[3] - 1985年底全县汽车保有量从580辆增至1200辆,集市贸易成交额较1982年增长47%[5] - 埃塞俄比亚引进眉山模式后,奥罗米亚州牛油果农场年收入实现3倍增长[6] 发展模式的全国及全球影响 - 1984年国务院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列为国家政策,1985年全国3600名代表赴眉山学习"分段三包"经验[5] - 当前眉山高速公路里程达463公里,"四好农村路"规划取代了原始锄头、背篼等工具[6] - "一带一路"建设中复刻"路通业兴"逻辑,中国基建经验助力发展中国家实现"货畅其流"[6][7] 精神传承与时代价值 - 修路过程中形成连续奋战三天三夜、双手磨出血泡仍坚持的"铺路人"精神[3] - 青神县设立"修路精神陈列室",通过新旧工具对比展现发展历程[6] - 口号从地方实践升华为全球减贫密码,体现"发展的道路要靠自己开辟"的核心逻辑[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