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传承
搜索文档
观礼座椅“再就业”,不仅是物尽其用(纵横)
人民日报· 2025-09-19 06:12
资源再利用实践 - 天安门广场阅兵观礼座椅被挪至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会场室外空间供游人休息 座椅数量未明确但提及"随处可见一排排红色座椅" [1] - 广场红旗阵 地毯 长城年号台等多类景观元素均被系统化复用 实现多场景再利用 [1][2] - 首钢园分到1508把阅兵观礼座椅 完美匹配工业遗存与现代时尚交融的风格特色 [2] 公共资源管理策略 - 景观元素二次复用依据新场景精准适配 既符合现实需要又为相关场景添彩 [2] - 促进公共资源循环利用 使景观元素在新场景中焕发新生命力 [2] - 体现公共管理在精细化 可持续方向上的进阶 具有引领和示范价值 [2] 环保技术应用 - 抗战纪念活动礼炮运用先进环保技术 鸣放后无固态外抛物 实现环境零污染 [2] - 绿色 节俭和务实理念贯穿抗战纪念活动始终 [2] 社会价值延伸 - 景观元素复用让宏大的历史叙事与细微的市民生活相接 成为可触摸 可感知的精神资源 [1] - 通过丰富使用场景让群众感受跨越时空的庄重 延续浓缩的纪念价值与意义 [1] - 将国家宏大叙事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使辉煌盛典化为绵长温暖的日常之光 [2]
心相近|寻找辛德贝格
新华社· 2025-08-21 16:50
寻找辛德贝格 新华社记者张玉亮 孙浩 夏鹏 丹麦奥胡斯的马瑟里斯堡纪念公园和中国南京的江南水泥厂旧址,相距8000多公里。两地,矗立 着两座雕像,刻画的是同一个人——贝恩哈尔·辛德贝格。 25年前,一场由中国发起的寻找,向世界还原了这位丹麦人二战期间庇护中国百姓的往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述辛德贝格等国际友人在南京大屠杀中保护中国人民的感人故事。"对他们的人 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从奥胡斯到南京,新华社记者见证了辛德贝格后人和大屠杀幸存者后人之间一次珍贵的"云端相 聚",也见证了年轻一代正在接续着这场对正义和勇气的追寻。 于恐怖中生出莫大的勇气 蒙蒙细雨中,新华社记者走进辛德贝格外甥女玛丽安·安德森在奥胡斯的住所。视频连线一接通, 安德森立即用中文打招呼:"你好!" 连线另一头的南京人黄兴华说:"我的母亲艾义英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曾在江南水泥厂避难。" 出生在港口城市的辛德贝格热爱闯荡世界,当过海员、士兵。在上海,他为英国知名战地记者彭 布罗克·斯蒂芬斯担任助手,记录了淞沪会战中侵华日军的暴行。斯蒂芬斯殉职后,辛德贝格接受 丹麦公司雇佣,赴南京郊外的江南水泥厂"护厂"。"愿风险自担"——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