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丝绸之路

搜索文档
纪录片|寻印上合
新华社· 2025-08-25 20:02
走进甘肃简牍博物馆,一枚枚汉简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讲述着古丝绸之路带来地区大发展大繁荣的故 事,也激励着今人在互通有无、互学互鉴中携手书写新的历史。 从古丝路驼铃阵阵到中欧班列穿梭往来,从镌刻在木简上的文字到高效的物流电子记录,如今,在"新 时代丝路"上,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并肩前行、共同发展,留下命运与共的时代印记。 策划:李忠发 韩墨 编导:孙硕 视觉:周欣 记者:王雅晨 张智敏 任延昕 郑钰 张爽 刘润芝 孙凡越 胡震泽 张继业 蒋超 杨恺 张敬尧 统筹:孙浩 王丰丰 王璐 鸣谢:甘肃简牍博物馆 "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上海合作组织家园,让各国人民安居、乐业、幸福"。上合组织国家领导人即将齐 聚中国天津,以"共同家园"为蓝图,携手共绘上合新愿景。 ...
“玫瑰城”佩特拉(旅人心语)
人民日报· 2025-07-18 06:02
穿过蜿蜒狭长的约旦西克峡谷,眼前豁然开朗:高近40米、宽约35米的卡兹尼神殿在峭壁上巍然屹立。 晨光铺洒,历经2000多年风霜洗礼的砂岩在光线中色彩变幻,橘色、玫瑰红、粉色,层次分明、生动。 卡兹尼神殿深藏于约旦南部广袤的沙漠中。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阿拉伯游牧民族纳巴泰人定居于此。 荒漠中的高山峡谷给生存带来巨大挑战,但纳巴泰人依然在砂岩上开凿出一座宏伟的城市——"玫瑰 城"佩特拉。卡兹尼神殿,就是其中最恢弘的建筑之一。 公元363年,一场大地震席卷了佩特拉,几乎将古城夷为平地。随后几百年间,曾经繁华的城市逐渐被 沙漠吞噬,成为一座被遗忘的空城。 直到1812年,瑞士探险家约翰·布尔克哈特来到这里,才打破了沉寂。在贝都因人带领下,布尔克哈特 终于找到了佩特拉古城,令其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随后,各国探险家、考古学家纷纷慕名而来,对古 城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1985年,佩特拉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今天,每 年都有数十万游客前来领略"玫瑰城"的神秘魅力,感受历史的沧桑变迁。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18日 17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古丝绸之路是纳巴泰人积累财富的必经之路 ...
综述|地方人文交流促进中国-中亚民心相通
新华网· 2025-06-24 09:12
中国-中亚地方人文交流合作 - 中国与中亚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交流、高校合作等领域的地方人文交流呈现勃勃生机 [1] - 乌兹别克斯坦学者认为学术研究对中亚各国与中国关系具有基础性意义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政治、能源、安全和社会领域 [1] - 乌兹别克斯坦孔子学院开设已超过20年 人文合作是乌中合作重要领域 双方有望在教育、科学、旅游、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及中文教学等方面加强合作 [1] 媒体智库与高校推动人文交流 - 中国传媒大学举办"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工作坊" 通过圆桌对话、实地调研等方式促进外国专家和海外青年了解中国 [2]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中亚国家留学生走进中国乡村 了解基层服务农民的实践 [2] - 高校智库推动"地方经验国际化"和"国际理解本地化" 将人文交流从大城市延展到县乡基层 [2] 城市文化遗产合作 - 西安与丝路沿线历史名城阿拉木图、撒马尔罕等在联合考古、联办展览、文化遗产价值阐释方面拥有广阔合作空间 [2] - 期待各国青年艺术家、设计师和学生共同诠释丝路精神和遗产价值 强调文化遗产应面向未来而非深锁库房 [2] - 阿斯塔纳举办"长安之夜"文化交流活动 西安非遗展演和"青铜与黄金:文明对话"活动展现中哈文明交融 [2] 千年丝路文明新篇章 - 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民共同创造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 如今正在续写文明交流新篇章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