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后天改造模型
icon
搜索文档
嫦娥六号玄武岩样品最新研究:破解月球内部异常“贫瘠”之谜
环球网资讯· 2025-07-10 12:32
月球背面月幔研究 - 中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嫦娥六号采集的28亿年前月球背面玄武岩样品,首次揭示月球背面月幔物质的"超亏损"特征,并提出两种成因模型[1] - 研究团队包括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自然》期刊[1] 月球正背面差异 - 月球正面平坦多玄武岩平原,背面高地遍布月海稀少,这种"二分性"特征过去缺乏背面样本验证[2] - 嫦娥六号首次实现月球背面采样,为研究背面深部月幔物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窗口[4] 样品分析发现 - 对28亿年前玄武岩屑的分析显示其月幔源区处于"超亏损"状态,极度缺乏不相容元素[4] - 形成这些玄武岩需要极低的部分熔融比例(1%-1.5%)和高度分离结晶作用(66%-75%)[6] 成因模型 - "先天贫瘠"模型认为月球岩浆洋冷却结晶时深部残余物质本身就非常贫瘠[6] - "后天改造"模型认为南极-艾特肯盆地撞击事件通过火山活动改造了浅部月幔[6] - 两种模型分别对应0.7%-1.0%和1%-1.5%的部分熔融比例[6] 科学意义 - 这是人类首次直接获取月球背面深部物质特性的关键证据[10] - 为理解月球早期内部演化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信息,是揭开月球正背面差异之谜的关键一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