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合作考古研究

搜索文档
扎陵湖畔,昼夜守护刻石
人民日报· 2025-09-16 06:22
8月下旬,记者前往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采访,从县城往西进入扎陵湖区域,远远可见湖周边 已拉起警戒线,由地方派驻公安干警、文物管护员进行24小时轮驻轮护刻石。 克服低温缺氧等困难,24小时现场值守 据介绍,玛多县协调公安机关和文旅、文物部门干部职工,克服刻石所在地低温缺氧、无水无电、无通 信信号等困难,自6月9日起24小时现场值守,设置了临时性保护设施。 记者采访了青海师范大学教授侯光良。2020年,侯光良首次发现了扎陵湖的刻石,当时他第一反应 为"明清仿古刻石",理由是"后史明确记载明清时期由官方专门访河源"。由于缺乏专业设备和跨学科检 测条件,在其2023年出版的著作中,侯光良只识别出16个字,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仝涛团队 全部识别后才对刻石文物进行定性。 侯光良说:"这里人迹罕至,减少了刻石的人为破坏。此外,从风化角度看,对比青藏高原4000多米海 拔的遗迹,此刻石遗存自然、真实。" 科技手段的应用,逐步揭开了尕日塘秦刻石的谜题。 刻石文字识别方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黎介绍,为获取刻石详细文字信息,工作人员采用高 精度信息增强技术采集刻石文字信息。通过该项技术可在对文物本体没有任何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