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野

搜索文档
规范“打野”行为,让探寻野趣更文明
北京青年报· 2025-04-15 18:19
文章核心观点 四川成都“打野”热潮兴起但不文明行为引发问题,应采取疏导结合方式引导规范“打野”活动,各方共同努力保护生态环境和尊重他人权益 [1][2][3] “打野”热潮现状 - “打野”成为新兴社交方式,“打野攻略”“寻鲜地图”层出不穷 [1] - 不文明“打野”行为引起村民不满,如暴力采摘野菜、误挖名贵中药材 [1] “打野”热潮影响 - 为城市生活增添色彩,反映市民亲近自然渴望,能品尝野菜、引导孩子认识自然 [1] - 过度采挖破坏生态环境,损害村民利益,激化矛盾冲突 [1] 不文明行为原因 - 部分参与者缺乏对自然和他人成果尊重,过度追求个人体验 [2] - 社交媒体“打野攻略”缺乏文明采摘等内容 [2] - 相关区域缺乏明确标识和有效管理措施 [2] 应对措施 相关部门和机构 - 探索合理可持续采挖活动形式,如组织体验活动、设专门采挖区域、邀请志愿者传授知识 [2] - 制定管理规定,明确不同区域采挖行为准则,处罚破坏行为 [3] - 在易误采区域设标识牌,区分野生植物区和村民种植区 [3] - 安排专人巡逻劝导,制止不文明行为 [3] - 利用多种渠道加强文明“打野”宣传教育 [3] “打野”爱好者 - 主动了解相关知识规定,提高辨别野生植物能力 [3] - 采挖秉持文明、适度原则,不“灭绝式打野” [3] - 尊重村民劳动成果,遵守管理规定,遇不确定情况主动咨询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