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权
搜索文档
马斯克“万亿讨薪”成功,黄仁勋为什么不跟上?
凤凰网财经· 2025-11-09 18:59
特斯拉股东大会与马斯克的薪酬方案 - 2025年特斯拉股东大会通过马斯克的"万亿薪酬方案",支持率为75% [7] - 薪酬方案为十年期业绩对赌协议,包含12层目标,对应约占特斯拉总股本12%的限制性股票分批解锁 [7] - 市值目标从2万亿美元起步,以5000亿美元为阶梯累加,最终目标是8.5万亿美元市值 [7][8][19] - 运营目标包括交付2000万辆汽车、FSD活跃订阅用户达1000万、交付100万台机器人、100万辆Robotaxi投入商业运营等 [7] - 最终目标还包括年度调整后EBITDA达到4000亿美元(需连续四个季度维持)以及提交CEO继任计划 [8] - 与此前2018年价值550亿美元的薪酬方案相比,新方案更为激进,彼时特斯拉市值约600亿美元,终极目标是6500亿美元市值 [8] - 马斯克目前在特斯拉的持股比例为13%,若新方案全部目标达成,其持股比例有望突破25% [13] - 马斯克将25%的持股比例视为控制权的"安全线",以确保其对特斯拉未来发展方向(如AI和机器人业务)的影响力 [14][15][47] - 为确保方案通过,马斯克及其团队进行了积极拉票,包括创建专门网站、投放数字广告,马斯克本人甚至威胁若方案不通过将离开特斯拉 [15][16][17] 黄仁勋与英伟达的治理模式对比 - 英伟达市值于上月底突破5万亿美元,创下世界纪录,目前市值约为4.83万亿美元 [23] - 黄仁勋在英伟达的持股比例仅为3%,是公司第五大股东,最大机构股东先锋集团持股8.73% [6][29][31] - 黄仁勋2025财年从英伟达获得的总薪酬为4990万美元,其中基础工资150万美元,股票奖励3880万美元,其他福利350万美元 [30] - 相比之下,马斯克个人财富达4914亿美元位居全球首位,黄仁勋以1633亿美元个人财富位居全球第八 [24][26] - 黄仁勋持股比例从英伟达1999年上市前的12.8%持续下降至目前的3%,主要原因是公司发行大量股票用于员工股权激励 [34][36][37][38] - 截至7月27日,英伟达未实现的股票期权激励金额高达140亿美元,大部分预计在两年内确认 [39] - 黄仁勋以其管理团队诞生大量亿万富翁为荣,强调通过善待员工来驱动公司成功 [42] - 英伟达当前战略重心在于对抗外部风险、扩大产品覆盖范围及巩固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近期与甲骨文、OpenAI等达成大宗合作 [48][49][50] 不同治理模式的背景与动因分析 - 马斯克对控制权的强烈诉求源于其早年在PayPal和OpenAI等经历中失去控制权的过往 [45] - 特斯拉正处于转型阵痛期,大力发展AI、机器人等新业务可能引发内部摩擦,马斯克担忧在此过程中被罢免 [47] - 黄仁勋作为英伟达的首次创业者,未有类似的控制权失落经历,且其行事风格低调,非争议人物,未面临被替换的舆论压力 [45][46] - 华尔街投行Loop Capital Markets上调英伟达目标股价,认为其市值有望超过8.5万亿美元,与特斯拉薪酬方案的终极市值目标一致 [53] - 外界存在对人工智能泡沫的担忧,质疑英伟达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内循环"交易可能正在吹大泡沫 [54]
特斯拉薪酬方案悬而未决,董事会主席发声,马斯克或将离开公司
搜狐财经· 2025-10-29 03:43
薪酬与激励方案 - 薪酬方案包含极端目标,如交付2000万辆车、部署100万台机器人、实现1000万FSD订阅以及100万辆无人车上路 [1] - 该方案旨在将马斯克的持股比例从13%提升至至少25%,以换取其对公司的长期激励 [1] - 方案被部分观点视为将未来不确定性转嫁给现有股东,对股东回报的承诺是一个极端的赌注 [5] 公司控制权与治理 - 提升持股至25%的核心目的是重塑公司控制权,增强马斯克对公司战略方向和重大决策的定价权 [1] - 将公司命运过度绑定于个人存在系统性风险,创始人光环在企业成熟期后可能成为治理隐患而非推动力 [6] - 投票结果将决定公司是继续强化个人控制,还是回归更传统的制度化治理轨道 [6] 外部反应与争议 - 外部反对声音强烈,包括ISS建议投反对票,以及多家工会和组织建立网站进行抗议 [3] - 争议已超出内部治理范畴,涉及政治立场和品牌形象问题,成为公众舆论和投资者情绪的一部分 [3] - 反对者从公司治理、政治形象和薪酬合理性等层面集中施压 [6] 方案通过的影响与关键变量 - 股东大会投票结果取决于机构投资者态度、ISS等顾问影响力、公众舆论发酵程度及公司近期业绩与监管环境 [7] - 若方案通过,公司将更强化马斯克的长期控制,其未来的风险、回报和透明度问题将被放大 [7] - 若方案未通过,短期内可能导致领导层不稳定和股价波动,但也可能促使公司回归制度化管理 [7] 投资者关注核心 - 投资者应关注股权与投票权的变化、业绩与执行的兑现能力,以及监管与舆论对风险的放大或限制作用 [7] - 方案的实质是政治性谈判筹码,用以重塑话语权和未来路径,而非单纯关注数字目标本身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