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现代性

搜索文档
玩梗出圈的“苏超”,为何能扛起刺激消费的大旗?
腾讯研究院· 2025-08-13 16:49
苏超现象的核心驱动因素 - 苏超通过融合地域文化梗(如"楚汉争霸""盐水鸭大战水蜜桃")激活集体身份认同,注册选手中65%为业余爱好者,强化草根参与感[4][6] - 社交媒介(短视频、直播、官方账号互动)构建全民共享情境空间,形成凯尔纳所述的"媒介奇观",推动破圈传播[5] - 赛事设计突出娱乐性与包容性,通过"互写家书""拉歌对唱"等非竞技形式强化城市间互动,形成"散装江苏"的独特文化符号[6] 消费提振的运营逻辑 - 端午小长假期间带动江苏接待游客1242万人次,旅游消费达46.93亿元,常州/南京等地推出"住宿+观赛"套餐等联动优惠[8] - 省级层面系统整合1800余项文旅活动+1300项惠民措施,商务厅配套推出50个夜间消费集聚区,形成"白天看球晚上逛街"闭环[9] - 参照贵州"村超"案例,其两年累计吸引游客1707万人次,旅游收入192亿元,助力榕江迈入GDP百亿县行列[9] 跨区域复制可行性 - 江西/广东等省已效仿启动城市联赛,但需差异化定位(如黔东南民族特色vs江苏城市竞争文化)避免同质化[10] - 成功案例(甘肃麻辣烫/淄博烧烤/蟳埔簪花)显示需结合在地文化符号,通过影游联动(如《黑神话·悟空》山西线)实现流量转化[11] - 地方政府运营思维转向"宣传-文旅-电商"全链路整合,从单纯曝光升级为消费场景构建[11] 新兴消费趋势洞察 - 消费者更愿为参与感/归属感付费,文旅需求呈现深度化(簪花/游神等民俗体验)与近域化(市集/菜场改造)两极分化[12] - 情绪价值成为核心驱动力,需通过短视频/直播构建"情绪场",实现从个体共鸣到群体消费的转化[13] - 未来消费场景需融合文化IP(如苏超的足球激情)、数字媒介放大效应及在地化体验设计[14]
心力经济
虎嗅· 2025-08-10 07:39
乡村经济发展与户外产业 - 乡村被视为最佳户外场景 户外体育在美国渗透率超过50% 广义户外经济增长率极高 [1] - 村集体经济规模达2亿元 工作环境从老龄化转变为年轻大学生增多 帮助五六十岁群体实现社会价值 [2] - 创业者回归传统产业 因竞业禁止解除后坚持初心 强调产品质感与稀缺性 [2] 主体性与心力经济 - 中国经济主体普遍展现"企业家精神" 包括创造力/主动性/冒险 形成"心力经济"趋势 [3] - 情绪价值/场景革命/精准圈层需求凸显 情感与价值共生关系重要性提升 [3] - 老铺黄金凭借35万会员实现市值超越(较周大福高400-500亿元) 体现信任情绪价值的商业转化 [12] 商业周期与品牌分化 - 国际奢侈品牌(LVMH/开云/爱马仕)业绩下滑 中国中产消费力萎缩导致涨价策略失效 [12] - 哈根达斯以1200亿元被出售 反映传统品牌面临价值重估 [12] - 具备十年以上用户沉淀的新品牌逆势增长 质价比与情价比成为核心竞争力 [12] 企业管理与心力实践 - 创业者通过有机农业转型 在经济下行期实现细分赛道逆势增长 [9][10] - 企业收购后管理者通过"息脑用心"哲学 实现年增长30% 暂不追求上市 [16] - 王阳明"精微"理念被应用于现代管理 强调心理需求与心力开发的正相关 [19] 产业转型案例 - 外卖员专用手机研发案例 反映特定职业群体的焦虑催生新市场需求 [8] - 传统制造业通过"本位观"管理升级 在千人工厂并购后实现运营突破 [13][14][15]
当越来越多35+成年人回家和父母住
36氪· 2025-07-03 08:14
回巢族现象分析 核心观点 - 全球范围内30岁以上未婚青年与父母同住现象显著增长,经济压力、房价高企、情感依赖是主要驱动因素 [3][4][16] - 中国35+群体返巢现象呈现复杂性:从传统养老需求转向经济退守+心理依赖复合型动机 [4][12][16] - 家庭功能发生质变:从情感归属升级为生存保障系统,形成"多代互助经济共同体" [16][25] 国际数据表现 - 韩国19-49岁成年人中29.9%与父母同住(2022年韩国保健和社会事务研究所数据) [3] - 美国25-34岁成年人与父母同住比例达历史新高,其中亚裔接受度最高(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调查) [3] - 日本"8050问题"突出:146万蛰居族与高龄父母同住(日本内阁府2023年数据) [4] 经济驱动因素 - 上海案例显示:应届毕业生税后6000元薪资中50%需支付房租(20平老破小月租3000元),导致收支失衡 [9] - 自由职业者收入波动大,房租成为不可控支出(案例显示2-3个月无甲方付款周期) [9][16] - 中产家庭房产购置压力剧增:新一线城市三室首付需父母承担80%(案例中8年未能完成独立搬迁) [5][15] 心理依赖机制 - 生活便利性形成路径依赖:家务代劳(案例中36岁女性不会用电饭煲)、餐食供应等基础服务 [6][11] - 装修复杂度构成搬迁障碍:需投入1年时间监管施工,对比现有舒适区机会成本过高 [11][12] - 情感补偿需求:自由职业者通过家庭互动缓解职场身份缺失带来的孤独感 [16] 代际冲突表现 - 生活方式差异:38%案例提及作息冲突(父母早醒声量达89分贝)、门禁制度等 [17] - 职业价值否定:自由职业被等同于"无业游民",每月1000元生活费仍被视作啃老 [17] - 消费观念冲突:追星周边、外卖等新消费行为引发持续性唠叨 [17][18] 独立生活尝试 - 上海梧桐区租房案例显示:4000元月租实现空间自由,但家务劳动侵占46%周末时间 [24] - 基础设施维护能力缺失:突发燃气断供导致生活系统崩溃 [24] - 12个月后75%返巢率:父母积极劝说+生活成本核算促成回归决策 [25] 社会认知变迁 - "啃老"污名化减弱,转向价值中性化的"代际互助"描述 [25] - 同事圈层渗透率提升:新返巢群体包含育儿支持、赡养父母等多元动机 [25][26] - 35+年龄焦虑:同龄人置业/婚育进度对比引发自我认同危机 [28] 系统性风险 - 日本案例警示:长期蛰居导致社交能力退化,关联恶性事件发生率上升28% [28] - 能力阈值下降:低挑战环境削弱危机应对能力,形成"功能性成年障碍" [28] - 社会福利缺位:个体被迫采用代际财富转移对抗系统性风险 [16][28]
亲密关系的低配时代
虎嗅· 2025-06-07 14:22
当代亲密关系变革趋势 - 婚姻中心化转向"去婚姻中心化"亲密关系重组 年轻人通过复合型关系、社群感替代、搭子关系、人宠/AI互动四种方式填补传统婚姻制度外的情感空缺 [1][2][3][4] - 非典型亲密关系呈现三大特征:去浪漫化(避免制度性承诺)、反脆弱性(情感风险控制)、功能模块化(拆解传统伴侣全能角色) [7][8][9] - 情感劳务市场化趋势显现 租对象、恋爱陪练、陪聊服务等产业化形态模糊真情与功能边界 [10] Z世代社交行为特征 - "固聊"模式兴起 通过严格限定"三不原则"(不奔现/不暧昧/不干预生活)实现低风险情感共振 2023年小红书相关笔记量显著增长 [11][12][14] - 互联网重构情感交互时空维度 固聊依赖非即时沟通(文字/语音) 用户建立"聊天频率≥3次/周、单次时长≥40分钟"等数字化KPI管理体系 [16][18] - 社交平台弱关联属性(跨城市/匿名性)提供安全感红利 67%用户倾向选择现实生活无交集者建立连接 [17] 新型关系形态演化 - "溏心蛋社交"形成外层凝固(社交礼仪)、内部流动(深度交流)的半熟关系结构 与"回形针情感"共同构成Z世代情感防御机制 [21][22] - 情感互动呈现三大变化:去深度化(主动压缩情感投入)、功能化(可拆分替换)、外包化(多人分担情绪角色) [28][34] - 技术渗透度持续加深 AI伴侣、虚拟陪伴、关系管理工具将从辅助工具进阶为关系直接参与者 预计2025年全球AI情感陪伴市场规模将突破$12B [31] 未来亲密关系发展路径 - 情感轻量化趋势加速 76%受访者接受"不必深刻也能相处"的边界感关系 [29] - 关系多元化程度提升 非恋爱但不孤独状态普及率预计达43%(2026年) 搭子/情绪同盟等形态占比超传统恋爱 [30] - 技术参与度深化 匹配算法、对话机器人、情绪监测系统将承担40%以上关系维护职能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