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人
搜索文档
拉斯洛的《撒旦探戈》是“天书”吗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9 22:35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作品 - 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诺霍尔卡伊·拉斯洛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与中国文化尤其是李白的“缘分”引发中国读者关注[1] - 拉斯洛31岁时创作的首部长篇小说《撒旦探戈》成为其代表作,1994年被改编为长达七小时的同名经典电影[1] - 《撒旦探戈》中文版于2017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由匈牙利语译者余泽民翻译[4] 《撒旦探戈》的文学特点与评价 - 小说以不分段著称,一章即一自然段,故事简单、人物脸谱化、主题模糊,语言充满暗示却松散[2] - 作品背景设定为一座衰败中的农庄,探讨生命失去意义后如何支撑活下去的主题[6] - 小说开头描绘施密特夫人与弗塔基偷情,施密特与邻居卖牲口得钱准备私分,弗塔基要求参与分钱,但三人分后已不够离村费用[7] - 主要故事发生在小酒馆中,村民在醉意中维持互称“畜生”“蠢驴”的游戏,只有被吊销执照的医生和小艾什蒂置身事外[8][9] - 村民等待“救世主”伊利米阿什,其以带大家离村为名骗走所有钱[9] 作品主题与文学传统 - 《撒旦探戈》被视为大型隐喻,暗示资本世界基于贪欲,鼓励个体追逐利益,但人类并非完全“理性人”,会爱、恨、伤感及自我牺牲[10] - 资本世界高效率创造财富,但破坏自然后再保护为旅游区卖钱,用商业诱使消费,消耗无意义工作,使思想、文化等成为微不足道的“个人事务”[11] - 作品延续“卡夫卡之问”,探讨如何突破资本逻辑困境,但小说止步于审美,与现实主义距离较远[13][16] - 拉斯洛欣赏中国作为“世界上仅存的人文博物馆”,喜欢人人向往李白而非CEO的环境[16] 文学创作与资本逻辑的冲突 - 小说拒绝资本逻辑渗入创作,不讨好读者,坚持呈现真实而非化妆品的组合,成为“不妥协的刺”[14][15] - 资本逻辑要求小说有好故事、帅哥美女主角及鸡汤化主题以便影视改编和票房,但《撒旦探戈》代表良知,拒绝将小说变为“倡优”[14][15] - 作品呈现肮脏、阴暗、腐烂空间,虽不愉悦,但比现实滑入此类空间更好,旨在唤醒人性中的敏感与批判[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