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适区式写作

搜索文档
走出写作的“舒适区”(锐见)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32
翻开一部新作,人们不排斥久别重逢与故地重游,但更期待在熟悉的街巷发现新开的店铺,感受到一种 既亲切又微妙的惊喜 暌违多年,知名作家捧出长篇新作,却给人似曾相识之感。相似的场景、相似的人物,熟悉的配方、熟 悉的味道——这样的情形近年来在文坛上不时发生。创作者长期深耕既定主题与既定风格,已经形成了 稳定的"舒适区"。对这种舒适区式的写作,应该怎么看? 一方面,必须承认,所谓舒适区,大都是创作者经过艰辛探索和漫长开掘而形成的。能够找到并且经营 出自己的舒适区,绝非易事。美国作家福克纳专注于书写邮票般大小的故乡,成为文学佳话。"我发现 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故土恐怕我一辈子也写不完,这地方如同一座宝藏,展示着各式各样的人物,我 便是由此开辟了一块自己的天地。"深耕一个地方、一个主题、一种风格,很多作家都有这种邮票式的 标识——如萧红的呼兰河、莫言的高密东北乡,作家在一次次的书写中深入主题腹地,掘进风格深处, 锻造出独属于自己的看家本领。 另一方面,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可以一直写,但不是一成不变地写;甚至每一次写,都应如同第一次 写。真正的深耕者,每一次劳动都是向精神地心的进发。对主题与风格的熟稔、擅长不是坏事,但糟糕 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