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边疆治理

搜索文档
河泊所遗址背后的古滇文明 | 三个数字印证历史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03 10:52
文章核心观点 河泊所遗址发掘成果丰硕,出土道路、封泥、简牍等大量文物,实证历史史实,明确益州郡郡治所在,体现中央政权边疆治理策略灵活性,填补汉代社会基层结构研究空白,将引领云南考古工作走向深入 [3][6][16][17] 遗址构成与发掘概况 - 石寨山大遗址由石寨山古墓群和河泊所遗址共同组成 [3] - 河泊所遗址已发掘出道路近300米,发现封泥2000余枚、简牍5万多枚 [3] 道路发掘情况 - 晋宁区上蒜镇第一小学考古发掘点道路呈东西走向,总长约300米,宽约12米,由绳纹瓦片、碎螺壳及小石子铺设,分层明显,每层两侧有路沟,出土车马器及兵器 [4] - 道路两侧发现两处大型汉代高台建筑址,高台建筑址1面积约1000平方米,台基高约1米,有柱础石、柱洞、水井等遗迹 [6] - 道路和水井等遗迹表明益州郡郡治很可能在现在的上蒜镇第一小学附近,道路可能与城内其他道路相连,与城墙相接处可能是城门 [6] 封泥研究价值 - 河泊所遗址出土包括“滇国相印”“益州刺史”等与滇国、益州郡等有关的官印封泥2000余枚 [8] - 官印封泥是西汉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有效行政管辖的直接证据,证实“西汉置益州郡,领二十四县”记载,已发现益州郡下设20个县的封泥 [10] - “滇国相印”等封泥说明汉王朝在古滇国设益州郡后保留滇王称号及统治,以“相”相辅治理,体现中央政权边疆治理策略灵活性 [10] 简牍研究价值 - 河泊所遗址已出土简牍5万余枚,有字简牍14000余枚,内容涉及文告、司法文书等,是研究汉代边疆多方面制度的“档案库” [11] - 简牍是西南地区迄今最大一批汉代文字资料,对研究秦汉边疆治理及国家化进程有重大价值 [13] - 简牍内容在政区建置、政治架构、职官制度、户籍制度、刑罚制度等方面有重要发现,填补汉代社会基层结构研究空白 [1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