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雁翎队精神
icon
搜索文档
“水上奇兵”雁翎队(文化中国行·走进抗战专题博物馆(纪念馆))
人民日报· 2025-08-24 06:42
白洋淀雁翎队历史背景 - 白洋淀水域面积366平方公里 由143个淀泊相连组成[5] - 抗日战争期间由当地渔民与农民组成的雁翎队在此开展游击战[5] - 纪念馆为雄安新区最大红色文化纪念馆 展出300多幅历史图片和200多件实物[5] 雁翎队名称由来与组成 - 名称源于猎户用雁翎堵住火枪信口防水 且小船队形呈大雁"人"字形排列[7] - 1939年秋由22名猎户首次组建 后期最多达150余人[7][8] - 使用长约2.5-3米的"大抬杆"武器 杀伤距离100-150米[8] 作战事迹与战术特点 - 6年间与日军交战70余次 击毙俘虏日伪军约1000人[8] - 1943年伏击包运船战役中缴获轻重机枪各一挺 步枪百余支及数十船军用物资[11] - 采用水上阻击战 冰上游击战 端岗楼拔据点等战术[5][12] - 队员曾隐蔽水中数小时 冬日自制"冰床"坚持作战[11] 艰苦斗争与精神传承 - 1942年为躲避扫荡在芦苇荡中隐蔽80余天[12] - 民间流传"天当被 地作床 芦苇是屏障"民谣描述艰苦环境[12] - 白洋淀民众缝制军衣 站岗放哨 护送伤员形成军民一体抗战体系[15] 文化影响与艺术创作 - 诞生《小兵张嘎》文学形象 其原型为雁翎队队员集体缩影[13] - 作家孙犁创作《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记录抗战事迹[13] - 穆青撰写3000字报道《雁翎队》传播革命故事[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