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阿贝尔规范场论
搜索文档
13岁立志拿诺贝尔奖!35岁时杨振宁的童真“狂言”成现实
环球网资讯· 2025-10-18 12:53
生平与逝世 -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杨振宁先生因病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1] 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 - 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后随父亲杨武之(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迁入清华园 [4] - 13岁时受《神秘的宇宙》一书启发,立志要拿诺贝尔奖 [6] - 16岁时以同等学力考入西南联合大学 [3][6] - 1944年以88.28的优秀成绩取得清华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时年22岁,并被录取为清华大学第六届留美公费生 [8] 学术生涯与主要成就 - 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期间,经泰勒建议从实验物理转向理论物理研究 [10] - 博士毕业后在费米和泰勒推荐下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做博士后,与爱因斯坦成为同事 [12] -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统计力学和物理学中的对称性问题,在父亲杨武之及吴大猷引导下学会应用群论 [8][12] - 1954年与米尔斯合作发表非阿贝尔规范场论(杨-米尔斯场理论),将规范场研究推向崭新阶段 [15] - 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不守恒的设想,并设计了五个实验方案 [17][19] - 1957年因吴健雄实验证实宇称不守恒,与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年35岁 [3][20] 影响与贡献 - 宇称不守恒理论被证实后,中国物理学会代表吴有训、周培源和钱三强发去贺电,其父杨武之极为兴奋 [21] - 毕生致力于理论物理研究,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探索突破,为世界物理学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21] - 其人生轨迹从清华园出发,历经世界舞台,最终归根故土,被誉为跨越两个世纪、连接中西文化的不朽传奇 [23]